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搜狐理财-搜狐网站
理财频道 > 搜狐债券 > 行业动态

债券类产品强弩之末 商品期货产品日渐走俏

  东方早报理财一周记者/陈珺

  “最近,经营债券和票据的利润相当微薄,刨掉中间环节的费用,如果银行在操作上稍有不当,就有可能亏本。”上海银行一位管理理财产品投放的负责人告诉记者,传统的保本收益产品已经渐渐卡到了银行自身盈利的底线,只有翻花样,下半年才有赚头。

  不少银行已经开始行动。北京银行推出的“心喜”个人理财产品与消费价格指数(CPI)挂钩,民生银行推出的“鼓浪屿”产品与生物能源商品指数挂钩,紧接着招商银行“金葵花”产品与雷曼兄弟农产品指数挂钩,上海银行“慧财”产品与一揽子货币组合的表现挂钩(包括巴西雷亚尔、俄罗斯卢布、印度卢比和土耳其里拉)。此外,还有挂钩水污染指数、气候指数等等一系列新的产品也相继问世。

  新型产品的不断涌现为市场注入了全新的活力,投资人也似乎看到了更多赚钱的渠道。然而,这些别出心裁的渠道真的如银行描绘的那般回报丰厚吗?白纸黑字写明的“预期收益率”真的触手可及吗?记者一番调查,渐渐揭开了其中的谜底。

  

  一位管理理财产品投放的负责人说,传统的保本收益产品正滑向银行自身盈利的底线,只有翻出花样来,下半年才有赚头。

  果然挂钩商品期货的理财产品在7月驿动起来,挂钩红酒、水污染乃至气候指数的理财产品层出不穷。在经历不少银行理财产品“零收益和负收益”后,哪些产品才是上好选择?对此,不同银行的理财机构几乎给出了同样的答案:紧跟监管风向标,选择在未来几个月仍然有前景的挂钩商品期货品种。

  聚焦篇

  债券票据失宠?

  自4月份以来,挂钩债券及票据的理财产品在销量上一度占据主导地位,然而随着市场趋于多元化,债券票据的收益空间正在受到多方因素的阻挠。

  对于不断追求高利润的银行而言,债券票据会不会成为下一个打新股产品而被市场淡忘呢?至少银行内部的苗头已经显现。

  债券票据产品

  或将无利可图

  根据西南财经大学信托与理财研究所统计,本周25家商业银行共推出了101款理财产品。其中,挂钩票据资产的产品多达26款,占到本周全部理财产品的25.74%,而债券类产品已有骤降的趋势,占比不到10%。和信贷类产品持续坚挺的趋势不同,挂钩债券或票据资产的理财产品正在稳中下降,而新的理财产品,诸如挂钩商品期货的理财产品正逐渐被银行开发出来推向市场。

  这种趋势得到了银行内部人士的证实。

  “大家都在做,套利空间自然就小了,现在银行发债券或者票据产品,搞不好还要亏。”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外资银行理财产品研发经理这样告诉记者,“今年年初的时候,银行做到的票据利率最高可以拿到9%,现在差不多只有5%了,再刨去信托费和回报客户的利润,银行几乎没有赚头。”

  这位产品经理还告诉记者,由于现在银行发行的挂钩票据的理财产品,多半是以银行承兑汇票双买断的形式,因此风险非常低,甚至是零风险,这使得不少银行对此类产品情有独钟。然而,此类理财产品必须在扣除信托计划承担的固定费用后,才能将到期年化收益率回馈给投资人,而票据行情变化很快,市场利率经常在调整,在6月份之后,利率的持续下行打击了银行发行的信心。

  债券票据产品盈利的局限性,在小型中资银行尤其是城商行表现最为明显。

  上海银行一位管理理财产品投放的负责人也在为下半年的产品发愁,他告诉记者,“最近,经营债券和票据的利润相当微薄,刨掉中间环节的费用,如果银行在操作上稍有不当,就有可能亏本。现在我们行里对产品的推出非常谨慎,也在打听别的银行有什么新动向。”传统的保本收益产品已经渐渐卡到了银行自身盈利的底线,只有翻出花样来,下半年才有赚头。

  商品期货产品

  日渐受宠

  上半年平淡不惊的市场,终于在7月的艳阳天里驿动了起来。对于银行来说,债券票据类产品的看跌趋势,将一部分资金吸出,也给多样化挂钩的理财产品注入了血液。

  最近,挂钩商品期货的理财产品异军突起,显示出了规模放量的势头。银行齐齐关注商品市场,是偶然吗?

  面对利润空间的逐渐缩小,不少银行已经开始行动,改变策略向其他领域扩张。北京银行推出的“心喜”个人理财产品与消费价格指数(CPI)挂钩,民生银行推出的“鼓浪屿”产品与生物能源商品指数挂钩(包括糖、玉米、小麦),紧接着招商银行“金葵花”产品与雷曼兄弟农产品指数挂钩,上海银行“慧财”产品与一揽子货币组合的表现挂钩(包括巴西雷亚尔,俄罗斯卢布、印度卢比和土耳其里拉)。此外,还有挂钩原油期货、水污染指数、气候指数等等一系列令人耳目一新的产品也相继问世。

  而在这些琳琅满目的产品中,挂钩商品期货的理财产品最受关注。就在最近一周,多家银行推出了与商品相关的理财产品,如荷兰银行推出了旨在分享石油价格上涨收益的挂钩原油期货的澳元产品,汇丰银行推出一揽子可替代能源股票挂钩澳元产品。较早前,中国银行则推出“澳视群雄五谷丰登”澳元产品,该产品收益挂钩于国际大豆、白糖等期货价格。

  在全球经济走势不明朗、股市低迷、次贷危机日益凸现的大环境下,包括高盛、瑞银、贝莱德美林、摩根斯坦利、摩根大通等国际主要资产管理机构表示仍长期看好商品市场前景。

  “挂钩商品期货在未来几个月仍有前景,关键还要看股票市场的变化趋势。” 香港注册金融工程师赵志敏认为,在股票市场走出低迷行情之前,商品市场的盈利空间非常值得关注,“从本质上来讲,商品市场的走势,尤其是以消费品为主的大宗商品,受到股票市场的变化应该不显著。然而,现阶段大宗商品期货价格逆市而动的现象,证明股市和其他市场撤出来的投机资本正在拉动商品市场的价格,导致商品市场与股票市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如果股市持续低迷,那么挂钩商品期货不失为银行选择理财产品的一大趋势。

  统计显示,在挂钩商品期货的理财产品中,收益能达到10%左右的,多集中在与农产品、原油挂钩的品种。东亚银行一款挂钩原油、铜、黄金、大豆、小麦和猪肉的6种商品的人民币理财产品在今年6月19日提前赎回时,投资者获得了15.25%的实际收益率。光大银行的一款理财产品与麦当劳、阿迪达斯、希尔顿酒店、丰田汽车等消费品股票以及石油、镍、玉米、小麦等期货价格挂钩,这一产品在过去3个季度的平均收益率超过14%。

  由于现在国内较为活跃的期货交易品种主要集中在金属、农产品、能源、工业品等四大类,而在这些品种上存在着大量的跨市场、跨期、跨品种套利机会,这为银行理财产品提供了很大的收益空间。

  风险篇

  谨防预期收益率成未知陷阱

  就在不少银行为创新理财产品费尽心思的时候,在看似光鲜的高额预期收益背后,风险也悄然而至。

  本月上旬,民生银行“银期”商品套利人民币理财产品在发售后的第四天突然被监管机构紧急叫停,这也是民生银行在国内推出的首款期货市场理财产品。民生银行某高层管理者曾对外表示,银监会此次叫停,围绕的还是风险因素。监管机构认为,目前期货特定客户群体完全由各期货公司所拥有,而银行不拥有这一客户,且期货理财产品可能存在高风险,销售过程中容易引起夸大收益率等不当销售行为。

  对此,某外资银行理财产品研发经理对记者讲出了内因,现在市场上与期货挂钩的理财产品已经存在,但都属于结构性理财产品,好处是风险相对较小,但时间期限比较长,一般至少在一年半至两年。然而随着市场不确定性的增强,使得投资者更偏好短期三个月至六个月的产品,为此不少银行不得不调整策略,甚至丢掉“结构性”的帽子,采用直接投资的方法。民生银行这款商品套利人民币理财产品,也是国内首款直接投资于期货市场的理财产品,依靠期货的期现套利、跨期套利来博取高收益,相比于其他银行理财产品,其风险显然更高。

  不过,风险似乎不仅止于此。复旦大学经济学院理财产品专题研究表明,银行在理财产品创新方面,产品增加的风险因素往往要大于其可能达到的收益率,简言之,风险与回报不匹配。

  该专题研究组的主要负责人宋军告诉记者,无论从挂钩资产的类型、内资外资行的超额收益比较、本外币的超额收益比较来看,银行在设计理财产品时,风险的变化量甚至可以双倍于收益的变化量。因此,有不少投资者在购买了非保本浮动收益的同时,发现产品达到预期高收益的可能性缩小了许多,也就是说银行将更多的风险叠加在了投资者身上,却没有提供相应更高的收益回报。

  当花样繁多的创新产品不断推向市场的同时,产品预期收益过高的问题逐渐暴露了出来。由于这些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不高,许多银行在制订预期收益率时反而显得更大胆,产品高估的情况开始凸显,而这种高估在中资银行更为明显。作为理财产品招揽投资者最重要的一项标准,过高的预期收益率往往对投资者具有极大的诱惑力。

  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所长李杨认为,银行理财产品的期望收益体现了该银行对资金的饥渴程度,据此分析,中资行在这一轮理财产品市场争夺战中,表现出了更多的对资金的饥渴。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银行理财产品专题研究负责人宋军告诉记者,统计数据显示,中资行在制订预期收益率时,其百分比超过外资银行0.69%。对于大量收益率徘徊于3%~5%的理财产品大军来说,0.69%的差异非常显著,“而且,如果刨去同期同时段的存款利率,只考虑超额收益的话,中资行预期收益率过高的问题就会更突出。而在我们的统计中,虽然预期收益差别很大,但中资行和外资行在实际收益方面差异并不明显,这意味着中资行对预期收益有过高的趋势,而外资行则表现得较为保守。”

  “预期收益率的最高值基本是不用看的。” 香港注册金融工程师赵志敏告诉记者,现在许多银行在制定预期收益率时,都是根据历史测算或是模型计算,但无论是历史数据还是模型,其可靠性都比较低,甚至可以说是“基本做不到的”,尤其对于标明收益上限的产品,最好不要把心理预期放得那么高,建议投资者关注产品结构,而非预期收益数字。

  另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外资行产品经理告诉记者,提高预期收益率是许多银行在推出挂钩花样较烦琐的产品时,招揽投资客的惯用伎俩,“在业内比较正常,都是出于营销的需要,其实这种现象在保本低收益产品上也有,但是由于收益很低,差异并不明显。但是,在花样翻新、投资渠道比较活的产品上,投资者就要小心了。”

  实战篇

  紧跟监管风向标 股权质押搏高收益

  在商品期货类理财产品备受市场追捧却又饱受争议的同时,另一类本属于高端客户的股权质押产品也逐渐成为市场的宠儿。不少银行都在靠股权质押产品打市场,而这些产品所涉及的资产池往往是整个银行资产最丰厚的一部分。

  股权质押产品“肉厚”

  光大银行上半年推出的“稳健一号”理财产品,在短短3个月的时间,其产品取得年化收益率达13%的业绩,光大银行个人零售部总经理奚洁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称,这款产品的资产组成中除了保本的信托类信贷产品外,还有相当一部分是股权质押产品,而这部分可以为投资者博取很高的收益。这款产品也成为光大银行今年下半年重点推出的产品之一。

  “毕竟这部分资产‘肉头’最厚,银行为了扩大理财产品的规模,不惜把本属于投资规模5000万以上客户的产品转到低端客户上了。”浦发银行某产品设计部业内人士称,股权质押的利润极其丰厚,许多银行都在想方设法介入。由于不少上市公司存在极大的流动性需求,因此将成本很低的大小非转让给银行,“一般的转让价格都是在股价原始成本的两成到三成,而且银行在和上市公司签署合同时,会将信托到期日定在大小非解禁之后,以便上市公司无法兑现时采取股权拍卖的措施,另外银行还会追加保证金和上市公司担保,并在协议中附加强制平仓的条款。”

  除了股权质押之外,为了迎合客户的需求,许多银行在理财产品的资产池中还在不断注入新资源,打包销售,在信用风险评级方面也是打统账,这逐渐成为一种趋势。然而,这从另一方面也增加了产品的不透明性,许多投资客对产品说明书都是一头雾水。对此,香港注册金融工程师赵志敏表示,高端产品在客户低端化的过程中,必然出现类似的情况,但对于投资者而言,其资产包具体组成并不是最重要的,只要做到完全揭示信用风险,其产品就是合理的。

  监管仍是风向标

  随着理财产品市场日益多元化,不少银行界的人士也表示了自己的担忧,百花齐放的局面还能持续多久?不同银行的理财机构几乎给出了同样的答案:最终还是要看银监会的监管是否存在变化,正所谓水可载舟亦可覆舟。

  自今年4月银监会采取各项整肃措施以来,银行理财产品的生存环境面临了三年来的最大考验。有业内人士称,如今银行理财产品的保本产品主流格局与监管部门的政策导向关系最为密切,“银监会对市场的严管,一定程度地挫伤了银行创新产品的动力,许多银行都抱着不做不错的消极态度,这对未来银行理财产品的发展极为不利。”

  然而,随着理财产品逐渐摆脱“零收益”、“负收益”的困局,监管环境似乎有了松动的迹象。最为明显的是7月初刚刚放开的外资行信托理财产品,这是外资行在国内首次获得经营信托理财产品的牌照,这是否意味监管正在松动呢?

  也不尽然。民生银行直接投资期货市场的理财产品被紧急叫停就是一个反面例证,证明银监会在监管中也在小心地拿捏着尺度,既不能放得太开,也不能收得太紧。

  

(责任编辑:陈大伟)

我要发布

用户:  匿名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狗拼音输入法,中文处理专家>>

新闻 网页 博客 音乐 图片 说吧  
央视质疑29岁市长 邓玉娇失踪 朝鲜军事演习 日本兵赎罪
石首网站被黑 篡改温总讲话 夏日减肥秘方 日本瘦脸法
宋美龄牛奶洗澡 中共卧底结局 慈禧不快乐 侵略中国报告



说 吧更多>>

说 吧 排 行

茶 余 饭 后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