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搜狐理财
本轮牛市中贷款炒股稳妥吗?
6月1日,有网友曝光王菲在证券所开户的照片,照片中,王菲身穿红衣一席长发,显得喜庆红火。近来,中国股市一片飘红看涨,沪指1日再大涨近5%重上4800点,连不差钱的王菲都蠢蠢欲动了,那我们呢?手中的银两不多,有人就动了消费贷的主意,这样做靠谱吗?
2015-6-2

贷款送贷上门 仅需身份证能贷款30万

  随着股市渐热,除银行以自营资金或理财资金直投形式参与配资外,亦不排除有资金通过信用贷等渠道流入资本市场。近日,广州不少银行开启“扫客”计划,将信用贷款送上门,声称仅需身份证就可以获得最高30万元的个人消费贷款,且利率十分低,记者调查发现,目前多家银行的个人信用贷款利率在5%~8%左右居多,成为不少人借道炒股的方式。

信用贷款利率低受热捧

  陈先生认为,这种贷款送上门的情况近期特别明显,但肯定会选择一家利率较低手续较为简单的办理,且据其透露,一般来说该类贷款利率在6%左右,由于贷款到手简单,身边很多人都开始用这种方式贷款炒股。“融资融券的利率还在8%呢。”陈先生表示。

  据了解,目前,不少银行推出了针对公务员、国有企业、金融从业者以及“白领”团体的个人消费贷款业务,额度可在20万元~100万元,年化贷款利率仅5%~8%,平均资金成本低于当前券商两融8.35%的年化成本。

  “银行虽然在消费贷的审核上要求借款人提交一些消费凭证等证明材料,但个贷经理和贷款中介帮忙开具相关假证明的情况也并不少见。”一位曾经咨询办理过贷款的借款人告诉记者,当时贷款经理就表示只要她交齐相关个人资料就可以了,其他的都可以“想办法帮她解决”。

理财经理:年利率6%-9% 牛市能赚20%

  在众多银行从业者看来,去年以来,银行加大对个人消费贷款的资源倾斜,是一种规避风险的业务选择。

  杭州一家银行的客户专员表示,由于经济不景气,很多银行为了日后的坏账率考虑,主动收缩了对企业的贷款。个人消费贷款虽然单体的资金量不大,但可以通过多发展客户扩容,一方面可以控制风险,另一方面也可以完成贷款指标。

  “现在市面上很多消费贷款,明确不接受私营企业主和其他普通人群。这也是银行为了控制风险。”黄俊说,“相比企业贷款动辄1-2个月的审批时间,个人贷款审批周期短,利差收益也比较可观。”

  近期各家银行加大了消费贷款的推广力度,与市场需求也不无关系。“这轮牛市以来,来申请消费贷款的客户数上升很快。”一位股份制银行的理财经理说。

  虽然银监会明确规定,消费贷款不得进入楼市和证券市场,但只要贷款批下来,银行就很少去监控资金的使用情况。

  上述理财经理算了一笔账,目前多数个人信用贷款年利率在6%-9%之间。很多客户认为,在牛市的背景下,能轻松赚到20%的收益,就会通过消费贷款增加资金量。

  

贷款炒股稳妥吗?

  但这笔账显然被很多投资者算得过于简单了。目前市面上大多数个人消费贷款属于信用贷款,本身利率要比抵押贷款高。其次,在还款方式上多采用每月等额还本付息,实际支付的利息要比账面上高很多。

  黄俊说,以国有某银行的消费贷款为例,10万贷款月费率为0.62%,看上去一年只需支付7440元的利息。但由于是等额还本付息,每个月需要还银行8675元。这对于许多月薪万元的工薪阶层来说,还是有压力的。

  “另外,贷款人每个月还钱给银行,银行却始终按照当初的总借款金额收取利息。贷款人实际上付出了更多资金成本。”黄俊说,

  平安银行的“新一贷”、“无抵押速贷”等项目限定了江浙沪地区,月利率最高1.87%,折合年化利率超22%。按照融360估算,目前不少个人消费贷款折合年化利率都超过15%。

  事实上,在刚刚过去的2014年,个人消费类贷款不良率明显上升。最近一些银行为了控制资金流入股市,也加强了审核门槛以及资金成本。像农行申请个人信用贷款的条件没有变化,但是贷款额度有所降低。

  融360分析师陈莉建议,不要把消费贷款用到不确定性较强的投资上。如果真有资金需求,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银行。例如,只是短期拆借使用,不妨选择按日计息的产品,用完之后马上还掉。

  

质疑:消费贷款有直接入市风险

  业内人士指出,利用消费信用贷进行股票投资属明显的违规行为。事实上,目前银行热推个人信用贷款的这种情况也催生了资金流入股市的风险。记者查阅发现,目前银行业规定的消费信用贷通常有几种用途,比如出国旅游、买房首付、装修等,但用于炒股是不合规的。

  而上述案例中,国有大行甚至都不需要资金用途资料,就凭借身份证就可以办理30万元的贷款,更是催生了资金进入股市的风险。

  在业内人士看来,目前信用贷违规流向股市的总量虽然难以统估,但由于该类贷款处于无抵押担保状态,一旦流入股市,其信用风险暴露的概率将大幅上升。

  但是上述情况近日也得到了监管层的注意。传闻目前监管层已经开始银行对信贷资金的流向进行排查,目前存在的问题,不光是流向股市的资金,还有投向P2P等高收益产品的“套利”行为。

  来源:广州日报、都市快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