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理财-搜狐网站 > 理财资讯
银行 | 保险 | 黄金 | 外汇 | 期货

探究资金荒的真相——货币市场为何“由大树变为小草”?

来源:搜狐理财 作者:九州证券 邓海清,陈曦
  • 手机看新闻

  近日,债券市场资金面开始大幅收紧,部分机构出现头寸难平的情况,非银机构真实成交利率高于6%,市场对于此次资金紧张的解读主要包括: MPA考核、光大转债冻结资金、缴准等。

  假设市场解读的因素是资金紧张的根本原因,那么如何回答下面的问题:1、2016年7月江苏银行70亿IPO,同样大量冻结资金,为何资金利率仅仅上行10BP?2、2015年8月-2016年8月,缴准、缴税、季末出现过多次,但资金利率波动从未超过50BP,又是为什么?

  我们认为,一个合理的解释,一定要能够不仅解释当下,而且要能解释过去。我们可以明显看到,2015年8月-2016年8月,无论出现任何本应导致资金面波动的事件,资金利率实际都没有波动;2016年8月之后,无论出现任何风吹草动,资金利率都会大幅波动。因此,分析资金紧张,必须要回答这个问题:为何2016年8月前后,货币市场判若两人?

  更形象的解释,在2016年8月之前,资金面像是参天大树,即使风再大,树干也不会晃动;而2016年8月之后,资金面突然变成了小草,随便一点风,都会导致小草的摇摆不定。我们不仅要关心风是什么,更重要的是需要回答:资金面到底为何由大树变成了小草?未来资金面会一直是小草,还是会重新成为大树?

  我们的核心观点是:

  1、2016年8月是一个分水岭,2016年8月之前央行维持资金利率低波动、低中枢,2016年8月之后央行提高资金波动率、提高利率中枢。

  2、2015年8月-2016年8月,央行的逻辑是:一方面出于利率市场化、提高价格型货币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有效性的需要,将利率波动性几乎完全抹平;另一方面出于股灾救市的需要,将货币市场利率维持在明显偏低的水平。

  3、2016年8月之后,由于股灾确认结束,金融市场已经出现“资产荒”,房地产、债券价格过快上涨,出于防风险、去杠杆的需要,央行重新放开货币市场利率波动,同时提高货币市场利率中枢。

  4、2014年以来,银行同业链条飞速发展,资金流动路径为:“央行→大行→中小行→非银”,这既是解释“资产荒”的形成路径,也是“资金荒”的形成路径,完全取决于源头——央行——的放水程度:水放多了,就是资产荒;水不放了,就是资金荒。MPA导致金融体系资金流动受阻,进一步加剧资金紧张程度。

  5、2016年8月以来,对于货币政策和资金面,政策层态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关键词“防风险”、“去杠杆”、“稳健中性”,演化路径为:央行召集大行讨论流动性管理(2016年8月)→中央政治局会议(2016年10月)→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2016年11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2016年12月)→四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2017年2月)→“两会”政府工作报告(2017年3月),高潮出现在2016年12月,正式提出“稳健中性”。

  6、什么叫“稳健中性”?本质上是相对于2015年8月-2016年8月的“稳健略偏宽松”。具体而言,2016年8月之前,低中枢、低波动,2016年8月之后,高中枢、高波动。

  7、政策层基调的巨大变化,是导致资金面“由大树变为小草”的根源,任何风吹,草都会动。在可预见的未来,资金面是小草的局面不会改变,资金面的高波动性和高中枢已经成为长期趋势,投资者在预测未来资金成本时必须给予充分考虑。债券市场的变化完全符合按照政策层对于货币政策的定调变化,在货币政策定调不变的情况下,维持债券市场震荡市的判断。。

  一、货币市场分水岭——2016年8月!

  上图为R007和DR007的走势,从中可以清晰的发现两点:其一,2015.8-2016.8,货币市场利率几乎没有波动,且稳定在低位,与之前的货币市场大幅波动有巨大区别;其二,2016.8-至今,利率波动明显加大,且中枢较过去抬升。

  首先要解释,为何2015年8月-2016年8月,资金利率在低位,且波动极低。这实际是两个问题:资金利率波动低,不代表资金利率一定低。将资金利率稳定在2%也可以是低波动,稳定在3%也可以是低波动。换句话讲,货币市场利率组合有四种:高波动+低中枢、高波动+高中枢、低波动+低中枢、低波动+高中枢,央行在2015年8月-2016年8月的选择是“低波动+低中枢”。

  1、资金利率波动为何低?这是央行利率市场化、货币政策框架由数量型向价格型转型的需要。从欧、美的价格型货币政策调控体系来看,央行控制短端利率,短端利率向长端传导,以实现货币政策传导。在这一过程中,如果短端利率波动性很大,则市场对于短端的预期是不确定的,导致货币政策失去“锚”,货币政策利率传导失效。中国央行在2015年8月之后,将货币市场利率维持在某一水平,目的正是提高价格型调控传导机制。

  2、资金利率中枢为何低?我们猜测,下调至这一水平与股灾有关,维持这一水平与经济基本面恶化、通胀低位有关。2015年6月股灾爆发,央行效仿国际央行救市,迅速将7天公开市场逆回购操作利率由3.35%下调至2.7%,8月股灾2.0爆发,进一步下调至2.35%。股灾之后,经济确实出现下滑,工业增加值9/10两个月低于6%,CPI中枢维持1.5%,10月央行进一步下调至2.25%,并将此作为基准,维持了将近1年的货币市场利率低位。

  这里需要注意的一点是,2015年8月-2016年8月整整一年的时间表明,无论出现资金波动,只要央行想让货币市场利率稳定,央行就能让货币市场稳定,货币市场从根本上讲,由于央行有无限的货币市场干预能力,因此货币市场的利率和波动性完全取决于央行的意愿。

  2016年8月之后,为何货币市场利率组合由“低中枢+低波动”变为“高中枢+高波动”?我们认为,主要与金融机构过度“加杠杆、加久期、降资质”期限错配,导致“资产荒”乃至金融系统风险有关。

  中国金融体系并不具备将货币市场利率维持在某一水平的条件,因为中国金融机构投资方式以借短买长为主,如果央行将短端利率维持在某一水平,就会导致所有资产收益率下降,直至与短端没有利差为止,这正是2015年6月-2016年8月发生的故事。

  当政府和央行发现,将短端利率固定带来好处,远远比不过期限错配加杠杆带来的危害,在2016年8月开始央行率先行动,召开流动性管理会议,拉开了利率波动提高、利率中枢上行的序幕。之后在公开市场操作进行缩短放长,提高资金投放的加权久期和加权成本,窗口指导银行出资行为,导致市场资金开始脆弱。

  此外,央行目标由R007变为DR007,进一步放大了市场真实成交的市场利率波动(详见:《读心术:不懂央妈的变化,你就out了!——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解读》,作者:邓海清、陈曦)。2016年8月以来,R007和DR007显著分化,在资金紧张时R007上升的幅度远远高于DR007,市场真实成交的利率比R007甚至还要高,而由于央行只盯住DR007,导致市场感受到的资金利率波动性(真实成交)远远超过央行盯住的利率波动性(DR007)。

  综上所述,货币市场以2016年8月为分水岭,央行的货币政策目标发生重大变化:8月之前是价格型传导效率和股灾救市,8月之后是防风险和去杠杆。市场之所以感受到资金紧张,有三个层次:

  1、央行的货币市场目标利率(DR007)中枢提升;

  2、央行的货币市场目标利率(DR007)波动性加大;

  3、市场真实成交利率和R007的中枢提高和波动性加大更甚于DR007。

  二、同业链条的一体两面——“资产荒”与“资金荒”

  在这一部分,我们通过资金流动的路径,来阐述资金荒产生的原因。2014年以来,特别是2015-2016年,随着银行同业链条的迅猛发展,资金流动体系形成:央行→大行→中小行→非银。

  简单来讲,央行通过包括各种粉在内的方式出钱给大行,大行再通过同业拆借、质押式回购、同业存贷、同业理财等方式出钱给中小行,中小行再通过委外等方式将资金转移到非银机构。

  通过这一链条,我们可以清楚地解释2016年“资产荒”的出现。央行为了将货币市场利率固定在低位,需要投放大量的资金,这些资金通过大行进入中小行(表现为同业负债和同业存单规模激增),中小行再通过委外等方式进入非银机构,绝大多数非银机构唯一的投资策略就是“加杠杆、加久期、降资质”,导致所有资产收益率快速下降,以至于无资产可买,过多的资金追逐过少的资产,这就是“资产荒”。

  通过这一链条,同样可以解释为何2016年8月之后,资金利率的波动性和中枢明显上升,并导致了2016年12月和2017年3月的资金荒。央行不再希望货币市场利率固定在低位,反而希望货币市场利率提高波动和中枢,那么央行通过减少对大行的资金支持,大行减少对中小行的资金融出,中小行资产包括委外、非标等对应的负债难以为继,过多的资产争夺过少的资金,资金利率中枢和波动性放大,这就是“资金荒”。

  MPA在这一路径中发挥了额外的作用,即加剧金融体系的结构性紧张。根据MPA考核,银行融出资金规模受限,同时银行同业负债规模受限,导致即使有一部分银行钱多,但也难以像过去一样在金融体系自由流动,进一步加剧了市场的利率紧张程度。

  总结起来,在“央行→大行→中小行→非银”的同业链条中,央行是所有资金的源头,央行灌水就是“资产荒”,央行拧紧水龙头就是“资金荒”;MPA处于防范金融系统风险的要求,给金融体系内部的资金流动增加额外障碍,进一步加剧资金紧张。

  三、资金面“由大树变为小草”——政策层基调的巨大变化

  我们在本文开头中提到,资金面在2015年8月至2016年8月是参天大树,再大的风吹都不会让树干摇晃,而在2016年8月之后,资金面却成为了小草,随便来点风,小草都会随之起舞。

  在第一部分,我们对2016年8月分水岭的解释是,央行货币政策目标在前后发生了重大变化:8月前是提高价格型调控传导机制、维稳,8月后是防风险、去杠杆。在这一部分,我们进一步从政策层面的演化,进行更详细的解释。

  首先,我们要解释一个关键词:“稳健中性”。市场对此一直众说纷纭,我们认为,最为合理的解释是,“稳健中性”是相对于“稳健略偏宽松”而言。具体而言,2015年8月-2016年8月,资金利率低中枢、低波动,是稳健略偏宽松,而2016年8月之后,资金利率高中枢、高波动,就是稳健中性,这是对过去过低利率水平的修复,这也正是为何公开市场OMO逆回购加息不止一次的原因。

  至于判断央行货币政策稳健中性的逻辑,我们认为,从2016年8月央行召开大型银行流动性管理会议开始,到中央政治局会议、央行三季度执行报告着重强调风险,最后到央行四季度执行报告、2017年两会定调货币政策稳健中性,正好符合了货币政策转变以来,高层对去杠杆、防风险的考虑,将货币政策重心转为防风险。对此,我们进行一下简单的梳理。

  2016年8月24日央行召集主要大型银行开会讨论有关流动性管理问题,央行表示货币政策的总基调不变,但要求大型银行合理搭配资金的融出期限,这拉开了流动性拐点的序幕。(《大空头:央妈变了,债市牛熊拐点到来》)

  2016年10月28日,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指出,“要坚持稳健的货币政策,在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的同时,注重抑制资产泡沫和防范经济金融风险”,这是首次在货币政策部分强调防风险。(《中央政治局会议印证“货币政策拐点”:重心由“稳增长”转向“抑制泡沫”!》)

  2016年11月8日,央行发布《2016年第3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首次提出“稳增长与防泡沫之间的平衡”,以及首次提出“期限错配”风险,央行收紧流动性的态度明朗。(《读心术:不懂央妈的变化,你就out了!——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解读》)

  2016年12月14-16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召开,首次提出“稳健中性”一词,对流动性表述由“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首次变为“维护流动性基本稳定”,这是对货币政策基调的重大调整。(《这届政府是可以的!治国纲要蕴含哪些投资机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深度解读》)

  2017年2月17日,央行发布《2016年第4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沿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稳健中性”、“保持流动性基本稳定”,与之前的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有着明显的变化,进一步验证央行政策流动性拐点。(《关于货币政策,我们该相信谁?——央行四季度执行报告解读》)

  2017年3月5日,李克强作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再次明确“稳健中性”基调。(《怎样才能读懂“两会”最大玄机——GDP目标下调意味着什么?》)

  综上所述,政策层态度变化开始于2016年8月,10-11月进一步加强(正是在这一时期,我们提出了“债市黑暗时代”),12月确立“稳健中性”达到高潮,之后是对这一态度的强调和确认。

  对比债券市场,可以发现完全与之相符:8月末债市收益率第一次触底回升,10-11月债市收益率快速上行,12月达到阶段性高点是十年国债3.3%,之后在这一中枢水平附近震荡。

  政策层基调的巨大变化,是导致资金面“由大树变为小草”的根源,任何风吹,草都会动。在可预见的未来,资金面是草的局面不会改变,资金面的高波动性和高中枢已经成为长期趋势,投资者在预测未来资金成本时必须给予充分考虑。在货币政策定调不变的情况下,维持债券市场震荡市的判断。

  总结全文,我们的结论是:

  1、2016年8月是一个分水岭,2016年8月之前央行维持资金利率低波动、低中枢,2016年8月之后央行提高资金波动率、提高利率中枢。

  2、2015年8月-2016年8月,央行的逻辑是:一方面出于利率市场化、提高价格型货币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有效性的需要,将利率波动性几乎完全抹平;另一方面出于股灾救市的需要,将货币市场利率维持在明显偏低的水平。

  3、2016年8月之后,由于股灾确认结束,金融市场已经出现“资产荒”,房地产、债券价格过快上涨,出于防风险、去杠杆的需要,央行重新放开货币市场利率波动,同时提高货币市场利率中枢。

  4、2014年以来,银行同业链条飞速发展,资金流动路径为:“央行→大行→中小行→非银”,这既是解释“资产荒”的形成路径,也是“资金荒”的形成路径,完全取决于源头——央行——的放水程度:水放多了,就是资产荒;水不放了,就是资金荒。MPA导致金融体系资金流动受阻,进一步加剧资金紧张程度。

  5、2015年8月以来,对于货币政策和资金面,政策层态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关键词“防风险”、“去杠杆”、“稳健中性”,演化路径为:央行召集大行讨论流动性管理(2016年8月)→中央政治局会议(2016年10月)→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2016年11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2016年12月)→四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2017年2月)→“两会”政府工作报告(2017年3月),高潮出现在2016年12月,正式提出“稳健中性”。

  6、什么叫“稳健中性”?本质上是相对于2015年8月-2016年8月的“稳健略偏宽松”。具体而言,2016年8月之前,低中枢、低波动,2016年8月之后,高中枢、高波动。

  7、政策层基调的巨大变化,是导致资金面“由大树变为小草”的根源,任何风吹,草都会动。在可预见的未来,资金面是小草的局面不会改变,资金面的高波动性和高中枢已经成为长期趋势,投资者在预测未来资金成本时必须给予充分考虑。债券市场的变化完全符合按照政策层对于货币政策的定调变化,在货币政策定调不变的情况下,维持债券市场震荡市的判断。

money.sohu.com true 搜狐理财 https://money.sohu.com/20170323/n484368846.shtml report 6963 近日,债券市场资金面开始大幅收紧,部分机构出现头寸难平的情况,非银机构真实成交利率高于6%,市场对于此次资金紧张的解读主要包括:MPA考核、光大转债冻结资金、缴
(责任编辑:谭玉庆 UFO56)

我要发布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

客服热线:86-10-58511234

客服邮箱:kf@vip.so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