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理财频道-提供个人理财资讯和理财工具服务 > 数字金融 > 消费调查

逃离大城市的人们

来源:搜狐理财
2011年03月04日15:25

  不久前,一些媒体报道:大城市出现年轻人返乡创业,或者到大城市周边的二线城市工作和生活的现象。那么,选择进入或者离开大城市的原因是什么?选择去二线城市工作、生活又出于哪些考虑?大城市,是不是围城?对于这种在全国范围内均不同程度出现的现象,在整个国家的大背景下,人才怎样的流动才是最为合理的坚守或离开,会给大城市、或者二、三线城市的发展带来什么样的影响?以至给流动的人员带来什么样的机遇?为此,解放日报社会调查中心联合数字100市场研究公司,展开了专项调查。

  一、大城市 凭什么吸引你我

  由于历史原因,中国的社会资源教长时期集中于“一线城市”。那里有最好的大学、便利的交通,先进的医疗设施。处于长江入海口的上海,坐拥长江三角洲经济腹地,浓郁的国际化大都市的氛围,汇聚了国内外优秀的人才,也为上海跻身亚洲乃至世界经济、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奠定了基础。就居民收入而言,按照全市常住人口1921.32万人计算,2009年上海市的城市居民家庭人均年可支配收入28838元,比上年增长8.1%。正在召开的世博会更是为上海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体现出一个充满活力的城市崭新面貌。

  在这样宏大的吸引力下,到上海,或者是北京和广州等大城市就业无疑是很多有抱负的年轻人的选择。然而,具体到每个人,其最真实的动力来自哪里呢?

  “机会多”是受访者的首选,其后依次为:可以开阔视野和实现自己的事业理想。(见下表)

  当初选择到上海等大城市求职的主要原因是?

当初选择到上海等大城市求职的主要原因是?

 

有效百分比

工作机会多

61.80%

经济发达,可以开阔视野

55.10%

能实现自己的理想

39.70%

以上都不是

5.80%

其它

0.30%

  在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的高端人才中,对上海等大城市机会多的认同感更为强烈;而女性比男性更加喜欢上海、北京、广州等大城市;在21岁~25岁年龄段的受访者中,超过七成的认为,大城市可以开阔视野,在31~35岁年龄段的受访者中,45.1%认为在上海能实现自己的理想;有44.2%的受访者坦言在上海工作收入较高,这部分人有良好的教育背景,以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的高端人才为主。在老板、合伙人的角度来看,上海则意味着相对公平的竞争机会。上海市长韩正就多次强调:“将不断深化改革开放。鼓励各种所有制企业共同发展,打破行政垄断和部门分割,创造公平、公正、公开的市场竞争环境。”

  在针对目前在上海读书,以及曾经在上海读书的部分人群进行的调查中,有43.2%的受访者坦言,当初到上海求学,就是希望毕业后留在上海工作或生活,55.6%的人认为学校教育质量好,22.7%的人以在上海等大城市上学为荣。

  调查还发现,认为上海等大城市职业空间更大的男性比女性要多,从职业角度分析,在有一定事业基础的人群中,有61.3%认为上海拼搏更具前进的动力,这些人以老板、合伙人居多。中外合资企业的员工中,超过半数的认为大城市有利于职业发展。一位已经逃离广州的受访者坦言,在一线城市确实竞争激,但是竞争环境相对透明,只要有能力,养活自己不成问题。而在一些中小城市,如果没有关系和背景就只能和理想中的职位擦肩而过!更不要说创业了。

  二、汇聚地,必然是百舸争流

  是中心,必然是风云际会,百舸争流。当人才、资金、商品汇聚到一个城市,固然给这个地区带来了繁荣,也给这个城市以及新近来到这个城市的新居民带来无限的机会,同时,也必然带来更多的竞争。或许,在这样百舸争流的区域,竞争就像划龙船一样的争先恐后。

  有人这样形容上海:这是个发展机遇很大的城市,这是个国际化程度很高的城市,这是个有着丰富文化活动的城市;同时,这也是个节奏很快的城市,这也是个房价很贵的城市,这也是个本地话最难学的城市。

  调查显示,在上海工作生活多年的受访者,对这座城市感受最直接的是:竞争压力大位列第一,达到58.80%;其次是工作机会多,达到52.90%;第三是收入水平高,为29.80%。(见下表)

在上海等大城市工作,你的感受是?

 

有效百分比

竞争压力大

58.80%

工作机会多

52.90%

收入水平较高

29.80%

职业发展空间更大

28.90%

相对公平的竞争环境

28.60%

具有前进的动力

17.20%

以上都不是

6.50%

  显然,较多的机会,较高的收入,必然需要承受更多的工作和生活上的压力。

  感觉工作压力大的人群中,以白领为主,年龄集中在26~30岁及41~45岁。同时,有58.20%的人感到生活压力大。对此,女性的敏感度要超过男性。而受过大学教育的受访者,对生活压力体验更深。在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的人群中,78.9%的人认为目前上海生活压力过大。日常消费的成本也对人们的生活构成了压力,数据显示,68.5%的受访者觉得上海等大城市日常消费偏高。在所有的这些压力中,近年来,住房的价格成为落户上海等大城市绕不过去的最大障碍。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副院长朱志远在接受采访时透露,因为住房压力,这两年至少“吓”跑了30%的青年科研精英。本次调查中,71.8的人觉得房价涨势太凶,难以承受。就连老板、总监等高收入阶层中,也有八成左右的人认同这种观点。

  三、挥挥手,周边城市好安家

  大城市机会多,大城市收入高,大城市生活便利,大城市教育质量好,大城市有无数的好;同样,大城市的节奏快,大城市的竞争激烈压力大,大城市的开销大,大城市的房价实在太高。于是,一些在上海等大城市的年轻人选择离开。

  调查显示,在外地进入上海工作的受访者中,有23.3%有过离开上海的打算。

  值得注意的是,在打算离开,或者已经离开的受访者中, 32.3%的人在离开上海后选择去上海周边的二线城市工作、生活;有近四成的人把眼光瞄准了小城市;选择“去上海以外大城市的人”为20.6%。另外,还有5.2%的人希望通过去国外深造充实自己。(见下表)  

离开上海后,你的去向是?

 

有效百分比

去上海以外的小城市工作/生活

39.10%

去上海周边的二线城市工作/生活

32.30%

去上海以外的大城市工作/生活

20.60%

去国外/上海以外的城市继续上学

5.20%

其它

2.80%

  谈及对二线城市的印象,工作及生活压力小;生活成本较低,房价可以承受;竞争不太激烈,节奏舒缓等内容排在前三位,还有24.4%的人认为二三线城市生活环境舒适。

  需要说明的是,在两成多的有过离开大城市的受访者中,而真正付诸行动的,占其中的8.4%:其中,有大约7%的是公司业务需要,派驻其他城市;还有约5%的受访者感觉自己在大城市的工作经验和业务能力学有所成,可以到二线城市寻求更高的职位,或者自己创业。换句话说,在大城市求职是学习,现在毕业了,要找个能够施展才华的地方,而大城市周边的区域既有信息和交通的方便,又可以减少工作和生活的压力。

  那么,是什么原因让那些有离开的打算,却迟迟没有付诸行动呢?

  一部分受访者认为:虽然大城市房价高、生活压力大、存在着种种尴尬,但对于他们而言,比起家乡的信息闭塞、机会不均,如果想有所作为和发展,坚守上海、北京、广州这样的大城市是明智的选择;

  也有受访者表示,目前二线城市的房价也日渐走高,生活成本也在逐步加大,但环境问题、城市的配套设施建设等方面仍然有很多不尽人意的地方,比起一线城市,二线城市物价低、环境好等优势显得越来越弱,这也是接近四成的受访者愿即使离开,也选择到小城市的原因;

  还有部分受访者认为,在大城市工作生活久了,已经完全融入了这个文化氛围中,如果离开,要重新融入一个新的环境,时间成本也是很大的。

  四、走与留,凸显社会的进步

  当面对走与留的选择的时候,许多人看见的是留的尴尬和走的无奈。其实,我们回顾30年,或者20年,乃至10年前的状况,那个时候的选择,进入大城市,可以用趋之若鹜来形容。今天,为什么在你我的面前,有畱与走的两难?回答只有1个:大城市的诱惑已经不那么唯一,二线城市,乃至中小城市具有了吸引你我的理由。因此,当选择出现多样化的时候,你我会有些许的犹豫和两难的困惑。毫无疑问,这个选择的犹豫,是基于城镇化发展显现的机遇,是基于中小城市本身发展对人才的渴望,是大城市和二线乃至中小城市不断缩小的差距。

  据了解,上世纪90年代后,美国就出现城市白领迁移的现象。当时的背景是美国郊区化浪潮高涨。除了城市本身问题的因素外,主要得益于美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企业规模的扩张。当企业从商务成本最高的中心城市向周边城市转移的时候,伴随的必然是相关人员的迁徙。在通信网络和交通网络构成以后,离开大城市,也同样可以享受大城市的开放和便利的同时,迁徙还让你我能够享受中小城治安稳定、交通方便、房价低,以及在清新的空气中休闲娱乐的快乐。

  或许在未来一段时间,一线城市白领向二三线城市转移的现象会更明显。这一方面是由于未来一段时期内,二三线城市与大都市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小,这些城市的工业化程度会越来越高,必然会吸引很多企业的投资,而企业的迁徙会带来人才的流动。或许,这本身就是各个不同区域,不同城市在结构调整的时候,不同区域形成优势的时候的一次人才的调整。

  在本次调查进行的过程中,国务院对于房价的调控政策陆续出台,各地也相继拟定了执行的具体细则。特别是上海市人民政府提出了发展“公租房”的原则。其实,在选择坚守或离开大城市的受访者中,房价固然是一个重要因素,但当房价出现非理性的上升的时候,不仅仅是大城市会让人感觉“居太贵”,即使在二线,乃至中小城市,其房价也会随着大城市水涨船高。因此,关键是有介于商品房和廉租房之间的“公租房”是否能够实施。也就是说,选择坚守和离开,在发展的过程中,可能更多的是个人选择哪一种工作和生活的方式。毫无疑问,我们追求的是,无论在大城市,还是在小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是最大的和谐。

(责任编辑:丁潇)
  • 分享到: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股票行情行情中心|港股实时行情

  • A股
  • B股
  • 基金
  • 港股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财经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