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理财频道-提供个人理财资讯和理财工具服务 > 银行频道-提供银行资讯及最新理财产品的银行门户 > 理财新品与投资报告

“被规范”3个月 信贷类产品仍是银行理财主力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2010年03月14日09:32

  在“被规范”了近3个月后,银行信贷类理财产品是否“风光不再”了呢?时隔近3个月,目前信贷类产品呈现何种态势?

  银监会于去年12月底下发的《关于进一步规范银信合作有关事项的通知》(111号文),要求“信托公司不得将银行理财对接的信托资金用于投资理财资金发行银行自身的信贷资产”。

  据《第一财经日报》了解,这类产品与债券类、利率产品仍然形成三角态势,是主力产品之一。并出现变通方式消化少量存量信贷资产,规避了111号文。

  多数以信托贷款形式成立产品

  外界曾认为,因为111号文的发布,今年信贷类产品会消亡,其实是一种误解。

  其实,将新增信贷以信托贷款形式包装成理财产品销售,并不违背去年12月底银监会发布的“111号文”,111号文限定的是银行将存量贷款包装成理财产品发售。

  据本报观察,受111号文的限制,今年以来将新增信贷做成信托贷款产品发行占据了绝对主力,取代了去年银行主要将存量信贷包装成理财产品的格局。

  西南财经大学信托与理财研究所研究员赵杨对本报表示,信托贷款类产品去年12月份发行量创下了历史新高,达五六百款。但随着银监会111号文的下发,将存量贷款包装成银行理财产品发行的路被堵死后,今年1月份信贷类产品的发行量就锐减80%,2月份开始有所回升,发行了80多款。这80多款产品中,其中属新增信贷以信托贷款方式发行的有60多款。

  虽然这类产品在说法上是用理财产品资金投资于信托公司的融资项目,但某信托公司内部人士对本报表示:“信托贷款说白了主要还是银行的资金和银行的客户,银行把这个资金委托给信托公司,由信托公司投到贷款客户身上,做一个信托贷款计划。”

  通过信托平台,将贷款做成理财产品,一直以来都因达到了为银行腾出信贷额度的效果而成为银信合作的重点业务。而多家信托公司表示,今年这类产品应该不会萎缩。

  北部某信托公司内部人士对本报表示:“因为今年的信贷规模,国家调控得比较严格,各行在1月份和2月份都出现了每个月开头就把整个月贷款额度都放完的情况,银行肯定要将一些贷款额度转出去一些,各家银行都存在这个需求。”另有信托公司内部人士表示,与银行合作,每年都是信托公司的展业重点,信托贷款产品更需要靠银行的客户和银行的资金实力。

  从今年一二月份这类产品的发行量来看,光大、交行工行等银行为发行主力,这从一个层面反映出这些银行的新增信贷冲动。业内人士甚至表示,某国有银行南方某省分行与一家信托公司合作的一季度信托贷款量,是其当季度发放的表内贷款的3倍以上。

  而将新增信贷包装成信托贷款产品发售,在具体合作模式上也有一些有趣的故事。某信托公司内部人士对本报表示,以信托贷款形式做成理财产品,借钱的企业需要跟银行和信托公司同时签订三方协议合同。但有些大企业只愿意跟银行签,不搭理信托公司。对这种大企业客户,银行只能要求企业在签订贷款合同后,再给银行发去一份盖有公章的回执,表示“知悉采用信托贷款一事”,填补企业未与信托公司签约的法律空白;有些企业连这份回执都不肯发,银行只好采用“公证送达”的方式将信托贷款合同送到了企业手上。

  购买他行信贷资产产品现身

  以信托贷款包装新增信贷产品,一直以来是合乎银监会规定的;对于111号文希望禁止的将银行自身的存量信贷资产或票据资产包装成理财产品,当前“变通之道”已面世。

  在去年12月底111号文下发之初,坊间就想到了“对策”,即对于存量贷款,未来各家银行可以加强合作,互相交换各自信贷资产,然后打包给信托公司发行管理。“比如把工行的项目交给建行做,建行则做工行的项目,最终理财产品还是发得出去,这也不存在违反政策的内容。”银行多位人士彼时对本报表示。

  但其中最大的难题是,由于每家银行的风险偏好不一样,互换存量信贷涉及到对贷款项目风险的审核和信贷资质准入问题。这造成互换存量信贷在理论上行得通,但实际操作上难度大。因此,111号文下发一个月后,以这种方式包装信贷资产类产品未有一款发售。

  日前,本报调查发现,从1月底到现在,这种变通和打擦边球的形式终于面世。

  比如,在2月份,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发行了多款产品,用于购买招行的存量信贷资产;而交通银行发行的产品中也有用于购买国家开发银行存量贷款的。

  赵杨对本报表示,2月份发行的80多款信贷资产类产品中,20多款属存量贷款,以A银行购买B银行存量贷款后包装成理财产品的形式发行。

  这似乎表明,经过一段时间的政策消化后,银行形成了行动上的默契。而用这种方式发售产品的,主要涉及的是大银行。北方某信托公司内部人士对本报表示:“国有银行和国有股份制银行,他们对对方的信贷标准都比较认可。现在主要是对小的城市商业银行,大行的要求比较严格,与小银行互换信贷采取不做的措施。”

  有趣的是,虽然大银行不太信任小银行的信贷质量,但2月份发行的产品中,也出现了几例区域性小城商行购买股份制中型银行存量信贷资产,然后包装成理财产品发售的情况。比如,汉口银行2月下旬发行的一款产品,投资于华夏银行常州分行优质信贷资产。“主要是一些城商行,其当地的一部分对这类产品有需求,而这些城商行自身的产品研发能力不强,因此购买他行的存量信贷做成产品销售。”某业内人士表示。

  加息预期促成短期产品多

  因为新增信贷仍能包装成理财产品,存量信贷也逐渐找发行的变通之术,因此虽然目前信贷产品的发行量远不及去年水平,但仍占据每月银行理财产品发行量的半壁江山。

  由于今年国内资本市场动荡愈加剧烈和频繁,对于稳健型的投资者来说,信贷类理财产品的市场需求仍然很大。

  由于仍处于低利率状态,当前发行的信贷产品,投资期3个月的,平均预期年收益率约为2.5%,3个月至6个月的,平均预期年收益率为3.1%;6个月至1年的为3.98%;1年期的可达4%~5%,2年期的5%多,3年期的在6%左右。

  但多位银行和信托界人士对本报表示,由于很多投资者存有较强的加息预期,因此现在多青睐短期的信贷类产品。“现在多做1~3个月的信贷产品。”

  对于6个月以上的信贷产品,有些银行在考虑收益时,将加息的因素掺入产品收益结构中,而有些银行则没有考虑。因此,投资者可根据自己的资金流动需求和收益要求,合理挑选该类产品。

责任编辑:陈彦娇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发表评论前请先注册成为搜狐用户,请点击右上角“新用户注册”进行注册!
设为辩论话题

我要发布

股票行情行情中心|港股实时行情

  • A股
  • B股
  • 基金
  • 港股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财经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