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衡的财富观的挑战在于,物质基础的压力和精神诉求之间的平衡
艾经纬
虎年春节,笔者在家又翻出年少时收藏的那些粮票、古今中外钱币,泛黄与响亮中流露出时间的沧桑。时空在变,财富的形式也在变,人们的财富观也随之而变。
前面,我们讨论了200万元在不同时间、不同空间、不同投资品种中的购买力,进而延伸至这200万元的购买力主体。
如果说衡量购买力的时间、空间、投资品种等三大外在影响因素可以量化探讨,那么对购买力主体内心世界的探讨则要难得多,人的内心世界远比物质世界难以捉摸。
六个故事中,他们中有人将假设的意外之财审慎地用于创业;有人淡薄于它,追逐于自己的实验兴趣;有人用于财富的再积累过程中;有人潇洒地用于追求异国的生活方式;最成鲜明对比的是,有人对这200万元已经不屑一顾了,而有人则因数目太大而失去了感知。还值得一说的是,调查中,有很多人向我们提出疑问,为什么只是200万元?太少了!
计划经济年代,一切生活的必需品都要通过各种各样的票证来获取;改革开放后,金钱成为最直接的财富衡量标准;而在金融时代初现端倪的今天,各种投资品种以及早已被异化为金融资产的房产则成为财富的象征。
当下,传统的精神财富观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备受冲击,财富的衡量标准日益单一化、物质化。我们身边的很多人都匆匆按照当下的成功标准打造自己,每天都会不由自主地去谈论股票、房子、车子,而文学、诗歌则成为明日黄花。
但我们又很遗憾地发现,在我们追逐物质财富的过程中,焦虑在增多,幸福感在下降。我们如何才能心安?
我们中很多人对投资大师顶礼膜拜,但往往只限于赚钱之道。殊不知,乔治·索罗斯最大的追求并不是积累更多的物质财富,而是梦想成为一个哲学家,给世界留下精神上的财富。同样,巴菲特的搭档查理·芒格在意识到无法以律师身份体现出更大的价值后,毅然转而追寻财务自由,但这并不是为了自己的生活,他通过价值投资积累了大量财富后致力于慈善。
在当下,如果纯粹地去追逐物质财富,应付乃至满足生活中的种种需求,难免急功近利,走上旁门左道。也有人因为当前的生活压力而心灰意冷,朝九晚五之后便是抓紧时间纵情享乐,宣泄情绪。
人的欲望总是难以满足的,有了房子会想着车子,有了股票还会想着期货。人如果为欲望所累,成为拜物教徒,则形同于物。君子爱财,当取之有道,求之有度。
在当下,视金钱如粪土的人越来越少了,笔者很敬佩那些甘愿清贫,却坚定地追求精神满足的人。只是,我们都不是独立的个体,我们会有家庭,会有孩子,因而也就有了必须去建立物质基础的责任。
毋庸置疑,人生理想的状态是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双双拥有。没有物质基础的精神难免尴尬于清贫,没有精神映衬的物质基础不免庸俗。精神总是要建立在一定的物质基础之上的,基础是否牢固则取决于人心。
实现人生所希望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理想状态一定会有些难度的,它的挑战在于,我们可能难以很好地把握物质基础的压力和精神诉求之间的平衡。如何平衡,这是人生的大智慧。
(作者为本报编辑,邮箱:aijingwei_eco@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