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大陆投资人折戟香港 KODA成为冷酷“富豪杀手”

2009年06月02日13:03 [我来说两句] [字号: ]

来源:中国新闻周刊

  KODA能够成为冷酷的“富豪杀手”,主要取决于这个产品设计本身的特性,而金融监管的滞后则是问题的根源所在

  本刊记者/杨正莲

  经济萧条之下,富豪的投资选择往往更贫乏。但是,牛市中更“丰富”的投资选择,对富豪们来说,也未必是一件幸事。

近日,许多曾经投资香港“累计股票期权”的大陆投资人,就深味了因投资高杠杆投资品而面临的巨额损失,以及相关的法律风险。

  累计股票期权(Accumulator) 是香港近年流行的一种新的金融衍生工具之一,全名为Knock Out Discount Accumulator(KODA)。因为这种期权投资的杠杆效应巨大,被业界以谐音戏谑为“I kill you later”(我晚一点杀你)。

  这是一种“上有封顶,下不封底”的投资产品,因为入场费最低为100万美元,一般由私人银行出售给高端客户。在2007年前三季度港股大升时,香港的私人银行或投资银行曾大力推广给投资者。

  牛市中,这种投资可以令投资人平价买到看涨的股份,尝到甜头的富豪往往加大筹码。但从2007年第四季度开始,熊市的到来使得KODA积聚的风险急剧放大,以至很多人因此血本无归、倾家荡产。更有甚者,投资人会在全部赔进去之后还落得巨额欠款,从而面临被起诉的命运。

  KODA能够成为冷酷的“富豪杀手”,主要取决于这个产品设计本身的特性,而金融监管的滞后则是问题的根源所在。北京律师赖建平,就是这些投资人中的典型代表。

  迷失在牛市

  2007年 6月21日,北京律师赖建平遇到了来自香港的张宁,张的身份是荷兰银行香港分行私人银行职员,赖建平一个朋友的朋友。荷兰银行是亚洲地区率先拓展境外金融服务的外商银行之一,1903年首次进入中国设立分行,曾经连续两年被《商业周刊》评选为外商银行第一名。

  这是他们的第一次会面。地点选在北京的一家酒楼。席间,张宁建议赖建平到香港进行证券投资,“私人银行就是为有钱人理财,为有钱人服务的”,并声称要为赖建平担任投资顾问、承诺提供优质VIP私人银行服务、使资产增值保值,承诺“保底收益20%以上”, 同时宣称,香港市场如何规范、法治,股票如何便宜、有投资价值。

  张宁劝说赖建平夫妇在荷兰银行香港分行开户交易,并当场准备了一套英文文件。

  彼时,全民炒股成为一种时尚,股市活跃度空前,沪深交易所成交金额均创下了历年纪录。当年沪市全年成交金额超过30万亿元,较上年度放大4倍多。按照日均计算,沪深两市成交额接近2000亿元。

  “出于对朋友的朋友的信任,出于对香港法治的信心,出于对荷兰银行的信任,出于正常人通常的行为方式,我们对她的介绍、承诺深信不疑,饭后按照张宁的事先特别准备签署了全套空白文件。”赖建平说,细心的张宁在每一需要签字之处都用铅笔做上了记号、并贴上小黄条,“一百多页专业性很强的英文文件我们不懂,张宁告诉我们均为银行开户时要求的例行日常性文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

  “签署文件过程中,张宁未向我们做过任何解释、提示。”赖建平说,凡涉及填空、选择内容之处,概由张宁事后单方面在未得到授权、未征求意见的情况下擅自处理,张宁将文件带回香港供银行签署。

  赖建平当时没有意识到,这种信任和疏忽却为日后埋下了隐患。比如,张宁帮他们在“是否为专业投资者”的选择项下选择了“是”,直接的后果就是,荷兰银行据此向赖建平销售高风险的结构产品KODA,也正是这个“赚钱有限、损失无限”的金融衍生品,使其血本无归。

  赖建平并没有立即进行实际投资。2007年7月的一天,赖建平突然接到张宁的电话,“说她在北京,希望见我们,她想给我们详细讲讲港股投资问题,她还希望我带些亲戚朋友一起听听。”

  “了解了解总没有坏处,投不投资无所谓。”赖建平视其为上宾,请张宁吃饭,“还叫了几个朋友听她讲课。” 张宁对于港股投资价值和投资时机的介绍让赖建平开始动心了,“打折买股票,同样是10块钱的股票在香港只需要8块5,你说要不要买?”

  当天张宁用三个多小时说明“打折买股票的好处、利益”,结论是:“一、短期如果股票升值超过5.8%则直接卖股票占优势, 但是在该情况下可以很快结束合同, 进行下一轮合同 (可以更充分利用资金, 多次获利);二、打折购买合同在股价下跌情况下提供保险;三、如果股票平稳不动时,直接购买股票有灵活性 (可以随时买,不受每月限制);四、打折扣购买合同可以延缓付款(现金可以增加,至少有存款利息), 资金充分利用”。

  7月24日,赖建平的第一笔资金420万港币到达张宁所在的荷兰银行私人银行账户上。

  2009年5月7日,赖建平在其位于北京市海淀区的家中向《中国新闻周刊》记者证实,当年的确是受到了股市高涨的影响,“既然行情这么好,而香港又能够以更便宜的价格买到更好的股票,为什么不去?”不过赖建平后来抱怨,张宁当时没有尽职向其警示产品本身的风险,也未告知保证金的比例、交存方式等基本规则、重大内容。

  如今,后悔当时风险意识薄弱的不止赖建平一个人,其中还包括中信泰富、东方航空、中国国航、深南电等投资金融衍生品亏损的国内公司,他们那时多半看重高风险产品将会带来的预期高额回报,而对风险预估不足。在金融衍生品专家、美国康奈尔大学教授黄明看来,牛市末期,投资者通常比较亢奋,风险意识较低,容易上当。

  据统计,2007年,在香港的私人银行中,有超过七成的投资者以KODA形式购买股票。私人银行的资金占香港散户资金一半以上,客户人数不多,但是金额庞大。香港证监会2008年4月表示:“根据金融监管机构所收集到的数据,我们估计已发售的KODA合约的名义价值约达230亿美元,当中若干合约的杠杆作用并未计算在内。”另有数据表明,2007年整个香港金融市场成交的KODA合约总值在1000亿美元以上。

  高杠杆交易

  2007年7月27日交易开始,赖建平的交易额常常被放大为其投资本金的数倍。

  当天,张宁建议赖建平做了2个KODA合约,即此前所说的“打折买股票”;7月31日又增加3个KODA合约,最大理论交易额(即在最坏情况下履行合约需要的资金总额,下称“合约金额”)将近2400万港币,将近赖建平账户全部净资产的6倍。

  此后,张宁又连续建议赖建平进行多个KODA合约交易,总计14个合约,累计最大理论交易额达到上亿港币,截至2007年11月底尚有两份合约未能终止。

  得益于牛市行情,赖建平在那期间曾经赚过一些“利润”,账面总的净资产也只有500多万元(包括自营现货股票的利润),而赖建平也未追加资本金投入,KODA合约金额余额却通常接近2000万港元。

  几个月的“实践操作”中,保证金的比例通常在不足合约金额的20%到最多30%之间变动。“银行从未告知需要多少比例的保证金、在何种情况下按照何种规则增加或减少,即使2007年8月港股大盘跌至19000多点,我们账面净资产仅300万元时银行也未提出任何问题,也从未提出过需要增加资金。截至2007年11月底,我们的KODA合约金额1780多万,账面净资产700余万。”赖建平说。

  然而,形势急转直下,沪指在2007年10月16日创出历史高点6124点之后震荡回落,进入2008年后一路单边下跌,到2008年10月28日1664点的本轮调整最低点,上证综指最大跌幅已经超过70%。港股也在11月以后节节败退,不少KODA挂钩的热门中资股出现三成、四成甚至五成的跌幅,而赖建平他们这些KODA投资者,却不得不根据合约以行使价双倍吸纳那些已经跌破行使价的股票。

  从2007年12月开始,荷兰银行香港分行开始要求赖建平增加保证金,从口头催促到书面函件铺天盖地。

  “为避免银行强行处理我们的资产,为‘保住’我们赖以为生的血汗钱,我们无奈之下,只好千方百计不断筹款,境内外大肆举借高利贷,在银行不断威逼之下不断往里投钱”,赖建平说,截至2008年3月25日,他在荷兰银行总投资被动追加至将近2100万港元,扣除亏损,净资产额为1500多万港币,损失近600万港币。

  血本无归

  银行要求的保证金越来越多、比例不断增加,直至保证金超过履约所需要的理论上的最大资金总额。赖建平提供的数据显示,在2007年11月30日,他的账户保证金还只占合约额的40%,到了2008年3月31日,其账户保证金与合约额之间的比例已经高达134%。

  赖建平开始觉得自己进入了一个由荷兰银行精心设计好的圈套和骗局。他于2008年6月初开始,向荷兰银行口头投诉。

  2008年6月10日前后,荷兰银行派出章梅、黄卓恒俩人到北京与赖建平会谈,此前张宁已经离职。

  赖建平回忆,将近三个小时的会谈并没有具体结果,荷兰银行承认交易有问题,但是并没有给出具体的处理意见。

  6月19日,赖建平向荷兰银行发邮件,告知“鉴于问题的复杂性与严肃性,为分清责任起见,我们决定自今日起不再过问我们账户内的具体后续操作事宜,一切由你们来决定,账户现有一切资产的处置及后续合约的履行等问题概请你们自行处理。”次日荷兰银行复函,确认收到投诉,正进行调查,一月内书面答复。当时账户股票市值约1400万元。

  按照合约,赖建平每月10日应以每股7.15元的价格收中海集运约5.5万股,每月22日应以每股7.54元的价格收复星国际约15万股,每月收股需要现金约150万元。“自2008年6月19日起至9月10日,银行既未答复账户处理问题,也未要求我继续收股票,既未往我账户放股票,也未从账户扣资金,以其实际行为表示他们接受我的部分投诉主张,且停止履行合约。”赖建平说。

  然而,2008年9月9日,银行却向赖建平发出书面通知,列举2008年6、7、8三个月其账户应收KODA股票详单,告知已行使抵消权,并从账户扣款400多万港元。

  赖建平并不买账。他于9月10日复函荷兰银行,告知因其不当销售、失实陈述、利益冲突、欺诈等多种原因,双方有关KODA合约无效,“即使退一万步说,合约有效,也因其违约在先,连续三个月未按时、按量、按价向我交割股票,因而我通知其解除合约,它无权擅自从我账户扣款,否则就是监守自盗,应当依法承担责任。”

  局面并未因此改变,从6月份到9月份是港股下跌最深的时期,三个月的拖延已经使得赖建平的资产为负。根据合同,银行取得授权不必事前征得客户的同意,就可以在客户账户余额不足的情况下,向客户提供限额内的贷款购买股票,从而保证客户继续履行KODA合约,银行据此书面通知赖建平追加保证金。

  9月19日下午,星期五,赖建平接到荷兰银行的通知,称其账户保证金差额将近400万元,要求在9月22日星期一前用现金补足保证金,或者承担损失解除部分合约,逾期将要采取银行认为适当的一切行动以“维护其利益”。

  2008年10月16日,荷兰银行单方面强行斩仓,至此,赖建平在荷兰银行投资的2100万元损失殆尽,血本无归。

  追讨的法律困境

  赖建平想要追回损失,却发现,自己在荷兰银行进行的交易处于监管真空地带。

  KODA属于境外产品,国内并没有相关的监管机构。根据香港规定,KODA的入场费在800万港元以上,投资者被视为“专业投资者”,他们和私人银行间的投资行为,无须得到证监会核准,因此不受当局监管。

  如今,人们纷纷质疑以资产数额界定“专业投资者”的合理性。香港保障投资者协会会长吕志华就认为,不少投资者是经营实业的厂商、贸易商以及医生、工程师等专业人士,他们虽然拥有较多的资产,但大多并无特别的投资知识,以资产数额界定专业与否并不合理。因此,他建议香港证监会取消“专业投资者”的界定,并希望将KODA等杠杆金融产品都纳入监管范围。但是,此项动议至今未得到采纳。

  “他们一再强调香港是自由经济,过多监管会让外资对香港望而却步。”吕志华说。

  吕志华的另一个身份,是上市公司确思医药的主席。此前,他曾任香港时富证券分析师,自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便已经是香港各大报章中的股坛名嘴之一。他在2008年向媒体透露,自己也栽在KODA上了,损失数千万港元,成为他本人最失败的投资案例。

  赖建平显然不具备吕志华那样的投资水准,他认为自己不是专业投资者,这一点也在荷兰银行香港分行2008年9月5日给他的书面回复中得到承认。不过荷兰银行认为,法律并未禁止或限制其向赖建平销售KODA产品,赖的索赔与他是否为专业投资者没有关系。

  据此,赖建平认为荷兰银行对他进行了非法证券活动、实施诈骗,比如:未获邀约的造访,骗取签署文件开立账户,向非专业投资者非法销售结构性产品、误导进行高风险投资、故意隐瞒风险、诈骗投资者与银行自身进行对赌、盗窃账户资金、恣意违反合同、违反职业操守等。他向荷兰银行香港分行、香港证监会、香港金融管理局投诉,并希望追回损失。

  赖建平告诉《中国新闻周刊》,香港证监会曾经回复说,投诉已经转交给香港金融管理局,而金融管理局答应进行调查,“半年已经过去了,还没有任何消息”。

  香港金融管理局发言人通过电子邮件答复《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称:“金管局不会就个别投诉做出评论。”并称:“金管局是注册机构的‘前线监管机构’。如有认可机构申请成为注册机构,金管局会就该认可机构是否经营其寻求注册的受规管活动的(适当人选)向证监会提供意见。获注册后,注册机构受金管局监管,并须遵守证监会及金管局发出的有关监管规定。”

  赖与荷兰银行的交涉远未结束,“我们不排除法律途径,目前还是争取协商处理。” 荷兰银行私人银行香港发言人则通过电子邮件告诉《中国新闻周刊》:“荷兰银行私人银行有严格的标准,规管其销售过程和客户端适宜的评估,以确认客户适合我们向他们所推荐的产品。这些标准是符合内部政策和监管法规的要求。”同时表示:“由于为客户保密的原因,我们不会发表任何针对客户个人的评论。”

  不过,已经走上法律程序的同类案件前景尚未明朗。北京投资者郝婷有着和赖建平极为相似的赴港投资经历,巧合的是,她也在2007年7至8月被游说到星展银行香港分行开设账户,两个月后便已亏损1.75亿元港币,其中还倒欠银行9000多万元。郝婷因而被星展银行分别于香港和北京两地提起诉讼,要求归还银行损失。2009年4月23日,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进行了审理,双方的焦点争议在于,此案究竟应该适用香港法律,还是内地法律?

  赖建平和郝婷绝非个案。据最先接触内地富豪在香港投资遭到“血洗”的资深投资专家、北京大成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肖金泉介绍,目前因KODA投资亏损在该所登记委托的客户已经有十几个,这些人大多是房地产、国际贸易等方面的企业家。长江商学院金融学教授黄明也表示,他有数十个学生买了KODA产品,这些人绝大部分都是国内的民营企业家。香港保障投资者协会会长吕志华则认为,这些内地受害者只是冰山一角,实际上可能是有很多还没有暴露出来,而且有一些受害者可能不想被人知道。

  一些香港媒体估计,仅在2007年,整个香港金融市场成交的累积期权合约总值在1000亿美元以上,涉及星展银行、渣打银行、荷兰银行、汇丰银行等多家金融机构。

  据悉,来自于华尔街的这种产品,至今并没有在欧美发达国家成熟的金融市场上销售。

  

(责任编辑:廖翊珺)
[我来说两句]

搜狗搜索我要发布

以上相关内容由搜狗搜索技术生成
昵称: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狐博客更多>>

精彩推荐

搜狗问答更多>>

最热视频最热视频更多>>

美容保健

搜狐无线更多>>

茶余饭后更多>>

搜狐社区更多>>

ChinaRen社区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