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搜狐理财-搜狐网站
理财频道 > 搜狐银行 > 银行研究

如何应对银行流动性过剩

  银行流动性过剩已经成为困扰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严峻问题,即使是在2007年下半年实行从紧的货币政策背景下,区域经济发展中仍出现银行流动性过剩与资金不足同时并存,信贷投放在不同区域及城乡之间出现失衡的现象,本文将从微观层面,通过对晋中银行流动性过剩的现状和表现特征的分析,探索缓解银行流动性过剩的思路及策略。

  银行流动性过剩的现状及特征

  从晋中来看,调查情况显示,晋中市银行流动性过剩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特点:存差持续扩大,存贷比持续下降,超额准备金呈上升趋势,过剩资金呈单一流向。

  近8年来,晋中市金融机构贷款平均增速为13%,而存款平均增速为21%,存款增速高于贷款增速8个百分点。20012008年,存差年平均增速达34%。2008年12月末,全市存差600.4亿元,较2001年增加521.1亿元,增速高达657.1%。由于存款增速大大高于贷款增速,导致存差额急剧扩大。

  晋中市金融机构存贷比例持续下降,从2001年的63%下降至2008年的32%。尤其是2004后,金融机构进一步“紧缩”对县级金融机构的信贷权限,资金投放向大城市及发达地区集中,存贷比连年“跳水”,5年减少23.5个百分点。而且,分机构来看,也呈现不同特点。一是国有商业银行存贷比大幅下滑;二是农村信用社保持平稳,基本维持在60%左右;三是城市商业银行呈波状起伏,逐渐下滑。

  超额准备金呈上升趋势主要表现在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在当地央行备付金水平一直处于高位。

  据调查,除存款准备金、超额存款准备金、占用资金和少数现金外,全市银行流动性过剩资金主要流向渠道有上存资金、债券市场和同业存放三种。其中,所有机构都有通过银行系统内上存资金,而国有商业银行只有此一种方式,法人机构的过剩流动性分流相对灵活,但最多也不超过三种,除上存资金外,主要是债券市场投资。可见,欠发达地区银行流动性过剩资金流向较为单一,虽然这些资产变现能力强,但利差空间较小。

  晋中银行流动性过剩的成因

  关于中国银行流动性过剩的成因问题,国内学者韩文霞将银行流动性资产区分为自愿性(预防性)流动性资产和非自愿性流动性资产。自愿性流动资产是指银行为了规避各种市场风险而自愿持有的流动性资产。非自愿性流动资产是指由于存款增加或贷款减少而被迫持有的流动性资产。

  为区别银行流动性过剩中自愿性流动性过剩和非自愿性流动性过剩。我们引用韩文霞所建立的银行自愿性流动性资产需求模型对晋中个案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自愿性因素和非自愿性因素共同导致晋中市银行流动性过剩,银行大量的流动性资产中,部分是为了规避风险而持有的。同时,存款增长、存款波动和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对银行存差的解释能力较强,而贷款增长和汇率波动对银行存差的解释能力较弱。准备金率的变动对存差变化也有影响。银行大量的流动性资产中部分是为了规避融资成本和存款波动等风险而持有的。

  除去存差变化的自身发展趋势外,非自愿流动性过剩资产对存差变化的解释为17.60%,而自愿性流动性过剩资产对存差变化的解释为21.11%。所以,在存差的增长中,自愿性流动性过剩资产的影响要大于非自愿流动性过剩资产。

  除上述因素外,晋中市银行出现流动性过剩还有以下几方面的影响因素——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明显提升是导致流动性过剩的主要原因,居民储蓄意愿强烈,区域投资的渠道狭窄,银行改革的政策剥离影响。

  近年以来,晋中市经济发展步伐明显加快,综合实力提升。近5年全市GDP平均增速达11%。经济增长加快促使全社会财富水平逐步积累,并由此推动金融机构各项存款持续增加。

  由于当前中国社会保障体制还不健全,加上对未来收支预期的不确定性,使得城乡居民预防性储蓄意愿增强。随着股市震荡,不少股民和基民出现了大幅亏损,一些银行理财产品出现“零收益”、“负收益”,投资意愿大为降低,部分资金回流储蓄。受金融危机影响,消费意愿减弱,而一些个体企业生产经营不景气,企业停产,资金撤出,回流储蓄。

  对城乡居民来说,个性化理财投资品种不多,分流存款力度并不大;对银行来说,由于准入条件高,而区域商业银行大多是分支机构,不能直接进入货币市场,新资产业务品种少,加上银监部门对银行新业务监管较严,难以分流银行过剩的流动性。

  近几年来,随着金融改革的不断深入,国家加大了对国有商业银行因历史原因形成的不良贷款的剥离与核销力度。这种政策性的剥离核销方式,通过对银行不良贷款等剥离或打包出售给相应的资产管理公司,必然会使被剥离银行资产负债发生变化,贷款余额下降,而存款余额不变,存差规模自然会相应扩大。据调查,晋中市国有商业银行2004年、2005年、2008年共剥离不良贷款34亿元,由此增加了晋中市银行流动性过剩。

  缓解过剩问题的策略

  银行流动性过剩对晋中经济金融运行调控提出了新的挑战,目前,银行流动性过剩与资金不足同时并存。由于资金供给的跳跃性增加与市场需求的不适应,银行富余资金不能顺利转化为投资,一些领域存在较严重的资金供求缺口,与现有的金融体系有效对接还存在诸多障碍。

  其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区域经济发展资金紧缺与资金外流同时并存,金融机构放贷的冲动与信贷政策制约同时并存,信贷投向趋同化与中小企业资金支持不足并存,农村信用社信贷投放压力增加与信用环境欠佳同时并存。

  为应对挑战,我们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解决:

  首先,综合运用多种手段,提高货币政策传导效率。一是要加强货币政策措施实施效应的跟踪监测与反馈,调查了解区域资金的变动情况,关注辖内金融机构流动性状况的变化,通过全面准确的监测信息为上级行决策及指导本辖区金融机构正确贯彻货币信贷政策提供支持,最终实现对区域性信用总量及其结构的有效引导;二是发挥“窗口”指导作用,及时引导金融机构前瞻性地应对产业变化,健全风险控制机制,在防止对盲目投资、低水平扩张、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市场准入条件等项目发放新的贷款的同时,对有市场、有效益、有利于增加就业的企业正常流动资金的贷款需求,积极拓展适应中小企业和县域经济特点的信贷品种,扩大信贷投放覆盖面。

  其次,继续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增强银行规避风险和获取风险收益的能力。

  全面推进商业银行改革。第一,要完善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注重提高信贷风险管理和风险定价能力,防止为解决流动性过剩问题而加大自身信贷风险和市场风险。第二,要实施业务转型,促进个人业务、中间业务、小企业业务、国际业务、资本市场等业务加快发展;加快信贷产品创新,积极拓展优质信贷市场,培育新的信贷业务增长点,将部分负债业务转化为能够带来手续费收入的理财业务,为客户持续提供优质、高效的金融服务。第三,要积极推进商业银行业务垂直化管理和机构扁平化改革,大力推动业务流程改造,压缩中间管理层次,提高市场反应速度和管理效率,提升对客户的综合服务能力。第四,要推进商业银行业务与投资银行业务的融合,鼓励资产证券化的发展。第五,商业银行应加快改革创新,建立和完善包括票据、债券、股票、基金、期货、黄金等比较完整的产品和服务体系,并且开发运作回购、远期交易、利率互换、远期外汇交易、掉期交易、权证等新的金融工具和衍生金融产品,强化金融产品的风险控制。

  全面推进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第一,要加快农村信用社产权制度改革,切实完善以县级联社为基本单位的法人治理结构,从实际出发真正解决好资金集约化与经营差异化、权限集中与授权授信不足、权力上收与责任下放等矛盾。第二,发展新型的中小型农村金融机构,为农户贷款开辟多种渠道。鼓励直接为“三农”服务的多种所有制金融组织进入农村市场,增加农村金融竞争主体,填补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后农村金融服务的空白。第三,建立农村资金有效回流机制。综合运用市场经济的手段引导商业银行、邮政储蓄、合作金融机构和其他社会资金回流农村,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必要的信贷支持。第四,要推进农村金融创新,丰富农村金融产品,创新小额信贷方式,改变“一刀切”的利率管理方式,以合理的价格最大限度地满足新农村建设的多样化贷款需求。

  再次,建立科学高效的信贷管理机制,促进经济结构调整。

  第一,商业银行要根据国家宏观调控要求,及时制定行业性信贷准入、退出标准,明确信贷准入、退出底线,确保优质存量客户和新增贷款客户及时得到信贷支持。商业银行的上级行应根据基层行经营状况、利润、存贷规模等情况综合考核,适当授权,扩大基层行的贷款权,调动基层行贷款营销的积极性。

  第二,建立信贷风险监测分析和预警机制。在控制商业银行贷款集中度指标的同时,密切关注企业财务状况,建立对企业资金流、单据流、货物运输、仓储、销售等环节的全程风险管理机制。

  第三,完善贷款定价机制。对高风险区域及经济主体提高利率上浮幅度,以较高的风险溢价,提高资金回流率。对经济欠发达区域,要通过风险溢价和优选信用主体的办法,最大限度提供金融支持,避免信贷过度移位给所在地区经济发展带来较大负面影响。第四,进一步引导商业银行加大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服务力度,引导和督促国有商业银行出台更多、更新、更具体的服务中小企业信贷操作办法和银行承兑汇票、商业承兑汇票、保函等信贷品种,使基层国有商业银行分支机构有更多的放款权力,提高服务效率。

  第四,完善金融市场体系,大力拓展融资渠道。引导大型企业运用资本市场、中期票据、短期融资券等方式融资;县域经济、中小企业可积极利用“箱式信用共同体”、“民营经济发展促进会”等成功的贷款担保模式,对民间资本参与建立的各类中介担保机构、风险投资基金、民间借贷等组织,地方政府可在税收、市场管理等方面给予政策扶持此外,加快推进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设立步伐,为中小经济体提供融资来源。

  第五,着力建设和完善担保抵押体系。进一步增强辖区经济对过剩流动性的吸纳能力。为健全多层次担保抵押体系,既要迅速充实政府组建的担保基金,还要大力发展商业性担保基金。针对“三农”经济和全市中小企业贷款抵押担保能力不足的实际情况,研究实行多种形式的抵押、质押办法,探索运用动产质押形式,开发新的贷款方式。具体可采用信用证打包贷款、出口退税质押贷款、保险单质押贷款、异地财产抵押担保、使用权收益权担保等新方式。

  第六,大力发展资本市场。大力发展资本市场能够很好地消化一部分流动性,最关键的是可以使企业和居民资产结构由此发生重大的变化,且可能形成一种良好的趋势。与此同时,银行流动性过剩对当前资本市场的改革和推进提供了契机。因此,针对目前因股市震荡部分资金回流储蓄,一方面应调整宏观金融结构,从过度依赖银行信贷的单一结构转向较多运用资本市场的多元结构;另一方面,应借此调整我国的产业结构和实现产业升级。相对完善的金融市场结构可以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和调整。而通过资本市场的发展,则可以吸收流动性。长期看,可以降低居高不下的储蓄率,切实有效地从根本上解决流动性问题。

  第七,增强区域经济的外向度。一是增强配套能力,鼓励本地企业与外资企业扩大协作范围,提高提高企业外向协作质量。重点引导发展势头较好的骨干企业积极参与跨国公司的生产、销售网络,努力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二是加快培育外向型企业主体。地方政府应该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改善对外开放的发展条件,帮助更多符合条件的企业获得进出口经营权。重点培育民营出口骨干企业,扩大规模型企业队伍,发挥群体优势,形成新的出口增长点。三是探索引进外资的动力机制,建立健全对外贸易服务体系,搞好引资工作,进一步扩大外贸出口规模。四是认真落实“走出去”政策措施,鼓励有综合竞争优势的企业到境外投资,加强与境外承包商开展多种形式合作,加强对外经济技术合作。

  第八,扩大社会消费需求,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一是增加城镇居民的收入,特别是低收入者的收入,运用税收等政策工具,调节收入分配,减少地区间和社会成员间的收入差距,增加购买力;二是加大对“三农”政策支持力度,扩大公共财政覆盖范围,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投入,稳步提高农民收入;三是有效引导居民资产走向多元化,尽快推出面向居民的企业债券类固定收益证券市场;四是建立和完善养老、失业、教育和医疗等社会保障制度,在试点的基础上扩大覆盖面,特别是要加大对农村和城市弱势群体的支持力度,逐步减少居民对预防性储蓄需求;五是发挥社会保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作用,使人民群众尤其是低收入群体都能分享社会经济发展成果;第六,大力发展补充保险、商业保险,有条件的地方要积极探索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作者单位为中国人民银行晋中市中心支行)

(责任编辑:陈大伟)

我要发布

用户:  匿名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狗拼音输入法,中文处理专家>>

新闻 网页 博客 音乐 图片 说吧  
央视质疑29岁市长 邓玉娇失踪 朝鲜军事演习 日本兵赎罪
石首网站被黑 篡改温总讲话 夏日减肥秘方 日本瘦脸法
宋美龄牛奶洗澡 中共卧底结局 慈禧不快乐 侵略中国报告



说 吧更多>>

韩文霞

说 吧 排 行

茶 余 饭 后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