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展银行、渣打银行、东亚银行……最近,这些曾经高高在上的外资银行都因为理财产品而与客户引发纠纷,以致对簿公堂。从众人追捧到走下神坛,外资银行理财产品引发诉讼背后的原因值得深究。
10天内两银行成被告
上周五,客户王先生与朱女士将东亚银行告上法庭,原因是该行一款名为利财通1号理财产品在销售时夸大宣传,而目前产品净值已浮亏85.58%,给客户造成巨大的账面损失。
对此,东亚银行方面表示,客户已经在合同书上签字,即被认定为已经了解投资风险。
不光是东亚银行,此前的4月10日,由于投资1000万元的理财产品亏损三成,渣打银行被投资者推上了被告席。该案在上海卢湾区法院开庭,成为国内首个涉及投资外资银行理财产品亏损的案件。另外,3月份曝出的星展银行与客户之间因理财产品巨亏引发的纠纷也格外引人注目。
暴露三大问题
目前,中国已经有近20家外资法人银行。这些由原来外资银行在华分行改制后的银行,均可开办各项人民币业务,其中包括人民币理财产品业务。不过,与中资行不同,外资行的理财产品主要以高风险为主,如QDII、开放式海外基金等金融衍生品。
然而,在一场金融风暴的冲击下,外资银行颜面尽失。很多内地投资者因为巨亏而不得已走上了法律维权的途径。
问题一:内地投资者不成熟
不能否认的是,在购买理财产品亏损的客户中,多数投资者都是因为太轻率。对于银行理财产品投资,相当一部分投资者水平还是在一个很低的层面上,不少人并没有仔细阅读说明书,或主观上认为产品保本。
再加上现在内地投资品种比较少,很多人对于一些高风险产品缺乏了解,如挂钩指数、外汇互换等,绝大多数投资者并不了解,只是抱着“外来和尚会念经”的心态轻信了那些被夸大的宣传。
问题二:外资行跑马圈地太心急
另外一方面,一些外资银行在进入理财市场的过程中急于跑马圈地,导致部分理财产品设计和内部风险控制存在缺陷,也是导致外资理财纠纷频发的一个重要原因。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表示,银行在发行理财产品的时候,应该有一套完整的风险控制体系,而一些外资银行在进入中国市场之后急于占领市场份额,一些存在缺陷的理财产品也被推向市场。
“以前是外资银行在这几年发展太快,不停开分行、支行,不停把业务加进去,所以你没有办法把内功练好。”东亚银行(中国)有限公司副行长林志民年初在出席2008年度观察家年会就反思称,外资行扩张太快没有练好内功。
问题三:监管不到位
在理财产品出现纠纷时,除了与银行理论外,投资者往往陷入投诉无门的境地。
对于境内投资者起诉外资银行这一现象,北京大学中国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吕随启表示,这反映出投资者对外资银行期望值过高,进而导致极度失望。他同时提出,目前的监管制度框架还不足以保证客户的权益,因此如果没有足够的风险承受能力,客户最好不要碰理财产品。
另一位业内人士表示,监管机构对产品的监管较为滞后直接致使外资银行铤而走险。据他了解,个别银行产品运行中已经出现投资标的不明确、信息披露不及时以及银行变相圈钱揽储等行为,个别银行已经出现道德风险。
对于投资者维权一事,著名维权律师宋一欣认为,在这类案件中,客户维权需要收集大量证据,有些证据(银行投资股票的交割单)是很难找到的,因此打赢官司获得赔偿的可能性不大。
他同时认为,目前银行理财产品出现的问题,与金融体系的分业监管有关,因此他建议金融监管委员会(即证监会、银监会、保监会合并)早日成立,系统地完成金融产品在各个运行时期的监督工作。
商报记者 崔吕萍/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