套期保值,原本只是一个规避价格波动风险的金融工具,近日却成了不少企业遭受巨亏的理由。
继深南电披露,因参与“油价对赌协议”或亏损近200万美元后,中国国航日前公告,因航油套期保值,浮亏31亿元人民币。
一般情况下,在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或汇率波动较大的情况下,企业为应对原材料价格或汇率波动而导致成本增加的风险,往往会通过期货市场进行套期保值,锁定长期价格,以稳定成本。既然是为规避价格不确定性风险设计的金融创新产品,套期保值又何以成为国航等企业亏损的理由呢?
笔者以为,作为金融工具,套期保值也需要基于企业对价格有一个基本的趋势性判断。但今年以来,国际原油价格走出“过山车”行情,一路飙升到7月份,而后急转直下,让很多参与套保的企业始料未及。
国航和东航就是在国际油价一路飙涨的时候订立的套期保值合约。根据公告,国航目前持有的套期保值合约于今年7月间订立,时值国际油价最高位,期限最长至2011年。当时,以高盛为代表的国际大投行大肆唱多国际油价,甚至有机构预言,今年年底之前,油价将突破每桶200美元的大关。国航自然是认同了这些投行们的观点。而今,国际油价持续下跌至每桶50美元的低位,国航的航油成本却锁定在当时的高位,公允价值浮亏在所难免。
针对国内企业的套保亏损,有市场观点认为,国际大投行持续忽悠“高油价”,是一个陷阱。或许,在国航等企业油价高位订立套保合约时,与其交易的对手方很可能就是这些大投行。不过,笔者以为,不管是否有陷阱,国内企业之所以套保巨亏,还是自身专业人才、专业知识的欠缺,不能对宏观经济及市场形势作出正确的判断,也不能有效运用好金融创新工具,才误信了投行的忽悠。套保巨亏,究竟谁之过,需要我们的企业好好思索,才能吃一堑长一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