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搜狐理财-搜狐网站
理财频道 > 理财资讯

理财纠纷潮引出三大注意 投行误导案例层出不穷

  每经记者 陈珂 发自上海

  近期,国内众多投资者致电《每日经济新闻》,投诉外资行理财产品。理财纠纷愈演愈烈,究竟是因为银行违规销售被监管层禁止的产品,还是银行销售人员违背道德推销,又或是投资者过于盲目,在监管层定性前均无结论。

  但目前可以肯定的是,在近期一系列投诉事件中,大部分投资者对产品风险以及说明书对此的解释是否到位,与银行方面产生了明显分歧。我们在认真分析了近期多起理财纠纷的案例以及投资者表现出的“不成熟”举动后,发现投资者可以从三个方面加强注意,避免成为被忽悠的对象。

  

  注意1不要轻信外资行的“分析意见”

  看清银行“分析”的实质

  在一般投资者心目中,渣打、大华等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响当当”的金融机构,应对国际资本市场有着理性、客观甚至超前的分析。但实际上,投资者不应忽略这些银行的“分析”与他们具体业务之间的联系。

  “作为理财经理,每个月都有考核指标,把钱放到银行他们就可以得分,其中销售QDII的理财经理得分最高。”这是一位外资行离职员工的原话。

  以投资渣打 “金通道环球投资系列”产品而亏损300万的吴菲为例,今年6月她之所以希望投资境外股票型基金,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国内基金市场的不景气”。但当时的境外市场,次债危机已经呈现出愈演愈烈的状况,知名投行贝尔斯登等早已摇摇欲坠,其面临的危机远超过国内资本市场。

  如果当时渣打银行的理财经理有对市场最基本的判断,并慎重地对待吴菲的“抄底”行为,或许可以避免客户遭受损失。

  投行误导案例层出不穷

  实际上,直到今年4月,外资行对美国股票市场甚至金融类个股“唱多”的声音仍不绝于耳。但在这些分析的背后,是外资行急于打开中国财富管理市场利器——QDII的企图。

  今年4月,美盛资产管理公司一位知名投资经理曾在上海表示,“我认为目前美国的金融类股票已经到了最好的建仓时机。”但在其抄底美国金融股的“建议”发出仅1个月之后,贝尔斯登即被“地板价”收购,而贝尔斯登正是美盛通过一些外资行引入中国的一款基金的重仓股。由于贝尔斯登股价股价从每股159美元缩水超90%,也让该基金遭遇亏损超过12%(引入中国以来)。

  实际上,类似事件在A股市场也不罕见。去年,包括高盛、摩根士丹利、瑞士信贷、摩根大通在内的国际投行曾联袂唱空中国股市。一向力捧“自由市场”的外资投行们在当时还要求 “政府对股市调整下重手”。在这背后的真相是,QFII普遍在3000点时已清仓,而A股随后的疯涨证明其判断失误,股市若不调整,其再度建仓成本将极高。

  对于这一现象,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曾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采访时表示,大投行误导客户的情况并不少见。投资银行往往出于本身盈利的动机,在向客户介绍金融产品的时候,没有进行充分的风险提示,或对一些金融产品过度包装,或是发布倾向性很明显的、带有误导性的研究报告,以此引诱和诱使客户购买。

  

  注意2不要轻易投资结构性产品

  产品说明书解释不到位

  结构性产品由于设计复杂,投资者一直很难弄清其中玄机,而在本轮投诉浪潮中,外资行的结构性产品也再度上榜。

  以客户孙先生购买的 “瑞银1年澳元沪深300中国指数挂钩可转换结构性票据”为例,根据产品设计,在运作期内,如果挂钩指数下跌超过30%,且到期日指数跌幅仍较初始日超过5%,孙先生只能在到期日这一天赎回,且赎回的是另一种结构复杂的结构性产品;如果指数在到期日既没有上涨超5%,也没有下跌30%,则孙先生可以拿回本金,并拿到第12个投资回报期内的收益。

  抛开市场自身的表现,有多少投资者能够明白银行为什么要设置5%、30%这两个界限。在银行的产品说明书中,根本没有针对这些数字的说明。“实际上,金融衍生品的定价是无法准确测算的。”一业内人士表示,如果你不知道自己在定价上吃了多少亏,最好就不要投资同类产品。

  投资者无法判断产品价值

  据了解,由于结构性产品一般都嵌入了期权,而同类金融衍生品最基本的作用是转移风险,其定价并不能直观表现而只能由模型估算。因此,投资者无法判断银行设定的这些界限是否合理。

  对此,芝加哥联邦储备银行曾发布一份报告认为,嵌入结构性产品中的期权多具有看涨期权性质,而且会被设计为上限期权(Cap)或下限期权(Floors)。由于投资者往往被设计成期权的卖方,收益有限,但风险却大于结构性产品的卖方——银行。

  期权的设计者在和投资者的交易中,可以通过模型测算出在预设区间内运动的概率有多大,然后为这款看不清收益的产品定价。而投资者由于不了解整个定价的过程和依据,也就没有办法判断产品的投资价值。也正是如此,在美国市场上,类似的结构性产品仅允许卖给机构投资者。

  对此,早在今年年初,银监会业务创新监管协作部主任李伏安就表示,未来理财产品会越来越复杂,比如以后将要推出的股指期货、与国外汇率利率挂钩的衍生产品,这些产品靠个人常识是很难理解的,也很难对风险进行判断,所以投资者如果不具备一定金融知识,就要请专家帮你理财;在你没有足够的判断能力之前,最好不要轻易投资。

  

  注意3谨慎换汇投资别被收益所迷惑

  实际上,除非保留外汇有特殊用途,换汇投资都是理财的一大忌。但许多客户往往被产品的收益所迷惑,忽略了未来可能的汇兑损失。

  以向本报投诉的投资者钱菲为例,由于被大华银行一款固定年收益达到10%的澳元产品吸引,她在大华银行的“违规协助”下,换汇130万等值人民币进行投资。最终,由于澳元对人民币的大幅度贬值,不仅10%的收益遭侵蚀,还可能导致本金亏损(在兑换成人民币后)。

  “一般不建议换汇投资理财产品。”某银行理财顾问对《每日经济新闻》表示,由于不同币种之间的汇率存在很大不确定性,如果投资币种对本币贬值,完全可能间接导致本金亏损。

  对此,有关专家提醒,从目前世界货币形势看,人民币兑一篮子货币升值应该是可以预期的,在当前全球金融危机时期,这意味着目前用人民币换汇投资外汇理财产品,将面临很高的风险。

  同时,虽然兑换外汇并不需要交纳手续费,但由于目前汇率报价已经是在中间价基础上加减点差得到的,这些隐形成本也应该计算进去,比如澳元换汇成本大约在0.4%,两次汇兑的成本即接近1%。而在汇率走势并不十分稳定的时期,客户需要支付的成本更高,换汇投资的风险也更高。

  “国内股市不断下跌,商品市场面临走熊,外汇市场风险又很大,一般投资者不妨考虑人民币产品,如果看好国外市场也可以通过QDII理财产品去投资。”业内人士建议,即使要投资外汇理财产品,不仅要保本保息,还要尽量选择短期限产品,避免汇率风险暴露期过长。

(责任编辑:贾海滨)

我要发布

用户:  匿名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狗拼音输入法,中文处理专家>>

新闻 网页 博客 音乐 图片 说吧  
央视质疑29岁市长 邓玉娇失踪 朝鲜军事演习 日本兵赎罪
石首网站被黑 篡改温总讲话 夏日减肥秘方 日本瘦脸法
宋美龄牛奶洗澡 中共卧底结局 慈禧不快乐 侵略中国报告



说 吧更多>>

斯登 | 摩根 | 吴菲

说 吧 排 行

茶 余 饭 后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