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在什么年代,结婚对人们来说都是大事,而结婚时拍张结婚照成了人们最普遍的要求。改革开放前,婚纱这个有点“西洋味”的东西,不是所有人都能接触到的,拍照时穿着干净整洁就好。20年前,照片里的新郎常常戴着白手套,却没穿燕尾服,显得有些不伦不类。
改革开放前:
拍照时爱穿蓝制服绿军服
退休职工周老先生和王老太是1958年结婚的,两人结婚证上那张泛黄的老照片勾起了王老太的回忆:“出嫁时我才20岁,当时也想穿件漂亮的衣服照张相,但条件不允许,于是换上了干净的小碎花衬衫,款式是当时流行的高领对襟盘扣,老周穿的是的确良衬衫,外面加了件中山装……”王老太嘴角露出浅浅的微笑,“我们当时花了几分钱拍的照片,已经算是奢侈的花销了。”在劳动最美的年代,这样的打扮无疑是最美的结婚礼服。
而在上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那个特殊的年代里,结婚礼服也进行了“重大改革”,婚纱像旗袍一样进入“四旧”名单,成为资产阶级生活方式而被扫进“历史垃圾堆”。新郎新娘都是清一色的蓝色制服,时髦一点儿的则穿上绿军式的“红卫兵服”,胸前别着毛主席像章,男的还在上衣左上侧的口袋插着一支钢笔。没有化妆,只是简单地梳理一下头发,两人按照男左女右,在一条长凳上一坐,将头微微靠向对方,表情严肃。摄影师手捏快门球:“注意,看好。”“咔嚓”一声,三毛钱一张的双人“大头照”便成了记录年轻人爱情生活的一个符号。
上世纪80年代:
婚纱只有红白两种
白色蕾丝花边,拖地的裙摆,漂亮的头纱……1980年3月,黄女士跟丈夫在市区中山路的罗克照相馆里拍了一张令朋友们羡慕不已的结婚照。照片上的黄女士留着一头当时相当流行的卷发,头戴白纱,手捧塑料花,身旁坐着身穿黑色燕尾服的丈夫许先生。
“当时也不叫婚纱照,就是结婚照。”虽然“婚纱”早在上世纪初就由西方进入中国,但由于费用高,婚纱照一度是高档纪念品,只能为官僚和商人阶层所接受,后来成本虽然不断下降,但战乱频仍,婚纱照始终无法进入普通老百姓的生活。新中国成立后,由于特定历史原因,婚纱这个有点“西洋味”的东西,不是所有人都能接触到。直到上世纪80年代,婚纱才重新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那时泉州中山路上的罗克、良友、前进等照相馆也开始为顾客提供西服和婚纱了。
“照相馆里的婚纱只有少数两三件,颜色也只有红白两种,而且都是分上下半身的。新娘要拍全身照时,就将上下半身的婚纱都穿上;要拍半身照时,新娘就只穿上半身的婚纱,而下半身还穿着裤子。做背景的幕布几乎都是风景类的。”黄女士还记得当时去拍结婚照时的情形,“现在想起来,特别有趣”。
“拍一次就要十几二十元钱,对当时工资月收入仅三四十块钱的普通人来说,实在太奢侈。”不过,即便如此高昂的价格,仍然抵挡不住年轻人对时髦的追求。为了拍这张结婚照,黄女士还特地到中山路上的“大上海”理发店里花了三块钱“吹”了一个发型。
不过,那时全是黑白照片,就靠灯光来突出层次。但结婚毕竟是件大事,新人们不甘心让结婚纪念“黑白”。后来,黄女士花了几块钱,让照相馆里的师傅帮忙“描彩”。
“所谓的‘描彩’就是摄影师在冲洗的照片上‘着色’。先冲洗底片,然后由专人在照片上着色:描眉毛、抹腮红,甚至在衣服上‘染’彩色,要花上好几天的时间。”罗克照相馆负责人黄师傅还记得,在1985年之前,泉州的照相馆还处于“黑白时代”,许多人会给黑白照片“化妆”。直到1985年,中外合资的开元寺照相服务部率先提供彩色冲印服务,半自动手工化操作取代人工着色,从此打开了泉州彩色婚纱照时代。
上世纪90年代:
台湾婚纱摄影遍地开花
到了上世纪90年代,随着中国经济不断对外开放,西方文化和港台时尚迅速进入中国,向年轻一代传递着最新的潮流信息。拍婚纱照也开始成为一种时髦标志。专门的婚纱影楼也开始在泉州出现。
泉州最初出现影楼是在1993年,即位于中山路的华光摄影店,主要是从事一些简单的婚纱拍照,其化妆和婚纱礼服也是如此,远没现代的水准。一年后,泉州出现了第一家比较正规的影楼,那便是位于市区九一路的伊利莎,其真正将影楼的时尚观念初次导入泉州,为意欲拍婚纱照的市民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场所,泉州的新人们也是第一次发现自己原本如此迷人和靓丽,特别是伊利莎当时颇具创造性地推出了一辆老爷车做婚车,新人们可以兜风拍外景,也可接送新娘,展现古典之浪漫,享受高贵和风情万种。所以,尽管当时拍这种婚纱照价格比较高,但市民的热情好像并不受此影响,时尚影楼的出现曾颇具轰动效应。
1997年,几家台湾影楼相继登陆泉州。台湾影楼的到来,是对传统婚纱摄影的挑战,也是泉州婚纱摄影行业新旧交替的一个分水岭。规模虽然不大,但这些台湾婚纱影楼却让泉州人大开眼界。精美的婚纱款式、前卫的化妆造型以及新鲜的拍摄手法,都是泉州人前所未见的,从而掀起一股拍婚纱照的热潮。许多结婚多年的夫妻,也要补拍一套婚纱照作为纪念。也就是从那时起,“婚纱摄影”“婚纱影楼”这些新名词闯入了泉州人的生活之中。
“当时拍一套就要3000多元,称得上是一种奢侈消费,但还是很多人排着队等着拍照。”回忆起1997年前后泉州的婚纱摄影市场,第一批登陆泉州婚纱摄影界的台湾人韩利连连感叹:“当时生意太好做了。”为了拍摄一套心仪的婚纱照,不少年轻人慕名从外地赶来。来的人很多,摄影师不够用,新人就排队在门外等候。发型师化妆师也用自己最熟练的打扮方式,化完妆的新人几乎是从一个模子里印出来的。为了节省时间,新人们也做着同样的姿势。“那个年代的婚纱照,看起来都挺像。”即便如此,还有人担心摄影师不用心给他们拍照,给摄影师塞红包是常有的事。
新人钟情影楼,刮起了影楼争霸风。于是乎,短短几年,泉州的各大主要街道上影楼林立,并呈不断攀升趋势,且其规模一家比一家大。而这个时期里,前进、良友、罗克等老照相馆却已风光不再。
21世纪初:
追求个性与时尚
到了上世纪末和本世纪初,婚纱影楼遍地开花,从技术、道具到服装、化妆,婚纱摄影都华美精致至登峰造极,而且数码摄影被广泛应用,拍婚纱照不再是一件奢侈的消费了。然而,婚纱影楼的经营者却觉得“生意越来越不好做了”。
在经历了短短三五年爆炸式的发展后,泉州的婚纱摄影业很快进入了“战国时代”。为争夺市场,经营者纷纷打起了价格大战。一些影楼竞相压低价格,以此来争取顾客;有的影楼或以其装饰一新的店面、特色的礼品吸引顾客……总之,各家影楼尽显神通,各使新招,希望能在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
“这是一个崇尚个性的时代,以前那种公式化、模式化的套路已经不能再适应了。”韩利在泉州婚纱摄影界闯荡了十几年,最近又在市区开了一家新的婚纱摄影馆,他说:“消费者现在对婚纱摄影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既追求个性张扬又要求代表时尚潮流,每位消费者都想拍出与众不同的婚纱照,比如说从前技术水平有限,在底片上面把黑白照改成彩色的,现在却有不少年轻人特意要求拍成黑白色调的,比较复古。”
事实上,面对消费者的不同口味和需求,影楼的经营者必须考虑的是,如何能够在众多不同口味的人面前找到相应的“菜谱”,并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做到不“媚俗”,又注重人的个性需求,将婚纱摄影融入艺术中来,而摒弃以往的模式化的“批发产品”,过渡到极具保存价值的艺术品欣赏阶段。
现在的婚纱摄影追求个性,复古风格成了新人们的一种选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