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搜狐理财-搜狐网站
理财频道 > 理财大计 > 30年百姓理财之变迁 > 理财30年

从书生意气到实业兴邦

  改革开放的进程伴随着思想解放,特别是上世纪80年代,大学校园里新思潮涌动。学子们如饥似渴的阅读西方的哲学、经济学、社会学、历史学甚至艺术经典。这一代人具有很强的理想主义气质,商品经济的大潮虽然冲刷掉了他们年轻时的棱角,但并未磨灭他们心中的理想。

  “龙之媒”是国内知名的专业广告文化书店。作为拥有六家分店的徐智明,在小学时还曾迫于家里经济压力辍学两年。1979年春,徐智明回到了久违的校园,插班到小学三年级。“那个时候小,还不知道什么是改革开放,就是发现家里生活越来越富裕了”。在日用粮杂都需凭票购买的时期,徐智明发现好吃的东西开始多了起来,想吃花生、瓜子也不用等到过节了。

  读书启蒙从政愿望

  读书,贯穿了徐智明的整个中学生涯。“那个时候杂志很多,《读者文摘》,《故事会》都是那时出现的,还有被电影《少林寺》带起来的《武术》”徐智明回忆道“我还练过一段呢。”在那时的秦皇岛抚宁县,买书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作为学生会主席,为了方便同学们买书,徐智明就在学校创立了一家书店。他开始把一些书从其他县的新华书店进过来的,销售给同学。小书店完全是由学生运作,得到了学校的支持,并没遇到什么意外的阻碍。

  父亲是公务员,母亲是小学老师,稳定的家庭经济环境让徐智明可以安心的完成学业。从小学时的《少年报》到高中时的各种人物传记、从每周要读一到两本书的严格计划到高中时与学联通信,徐智明逐渐发现了政治家的影响力。“那时候有一本小说叫《新星》,非常流行,当时还改编成电视剧,小说讲述的是一位县委书记的故事,那本小说对我影响很大。从初三开始,我就有了从政的愿望。”1986年,徐智明入党。

  火热的大学时代

  抱着想要当“省委书记,市委书记,最次也当个县委书记”的梦想,1987年,徐智明如愿走进了北京大学政治学与行政管理专业。“那时候正值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完成,城市改革亟待展开的时候,众多经济学家、文学家都来到北大开课、演讲。”徐智明说,大学印象最深的就是学校里面总是有特别多的讲座。

  1987年到1988年,中国经济持续过热。1988年7月份,物价上升幅度已达19.3%,创历史最高记录。“那时的物价上涨对校园生活影响并不明显”徐智明回忆道,“但我一直在打工,卖书,卖衣服,写信封,在酒吧做服务员。”“发现最近流行什么样的书,我就专门进这一种书,然后在食堂门口摆地摊。”徐智明说“那时候《新思潮诗集》,《裸体艺术》特别好卖。”忙着卖书的徐智明并没有停止读书,“主要是读专业书,其它的就完全凭兴趣爱好了。自己当时读书并不挑,杂而泛。” “其实,创意就是对旧元素的重新组合,前提是要有足够的‘元素’。” 从小学到大学的阅读习惯为徐智明的创意积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但到了大学后期,受大环境影响,校内的讲座有所递减,整个社会也弥漫一种迷茫的气息。徐智明和同学开始学会打麻将,“自己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胖的”。而自徐智明大学毕业那几年,国家政府机关招人的名额变得很少,徐智明的从政之路愈加渺茫。

  “下海”游出一个专业书店

  在迷茫中毕业的徐智明进入了一家5000人的国有油漆厂,从北大的骄子变成一个“调漆工”,半年后进入厂子的党委组织部。“那时候的生活没有方向”,苦闷的他和一位拥有同样苦恼的研究生学长只能在办公室看电视。1992年,邓小平的南巡讲话吹活了中国大地。

  1992-1994,被称为中国广告的“超高速发展期”,徐智明更愿意把那段超高速发展称为“狂飙猛进”,每一天都有新的广告公司诞生,无数年轻人做着“不当总统就当广告人的梦”。徐智明和学长就是从解闷的电视里看到了自己的新出路——广告。92年末,徐智明和学长一同“下海”。学长去了商战最前沿的“亚都”,而徐智明则到了中国邮政广告公司。这是一家国有广告公司,徐智明的工作是发掘客户,拉广告。

  1994年,“集资”成为一个火热到烫手的名词。浩浩荡荡的集资大潮给了徐智明“一臂之力”,利用这一方式他开始了自己的书店生涯。“可能受北大整体气质影响,自己总是抱着一种想影响别人和自己的心态。那时候的自己有很多新想法,经常给领导写意见书。”徐智明的有关成立“广告人俱乐部”的意见得到了领导的重视。作为俱乐部的一部分,一个专业的广告书店开始通过企业内部集资的形式建立起来。“当时就是通过大家每人三千、五千的集资款凑够了20万。”

  1995年,“北京广告人书店”正式成立,是一家国有企业承包给徐智明的集体所有制书店。

  五年赢得属于自己的书店

  “不当家不知柴米贵”,这是徐智明成立书店后最直接的感觉。刚开始的时候,小店只有两个人,最惨的一天,只卖了7毛钱。“如何盈利、如何做得更好,如何做得有价值,对行业有影响力”成为徐智明一直要思考的事情。

  1997年,北京广告人书店开始实施股份化,开始了内部员工持股。同年,书店开始了双执照运作,徐智明以妻子的名义注册了“龙之媒”。在承包成立这家书店的时候,徐智明向领导做了口头的承诺五年还本付息。五年时间,书店从不知名的小书店,发展成为在行业内拥有高度认同度的专业书店、涉足出版、培训领域。徐智明最终在2000年还清集资款,连本带利共计40万。徐智明连同“北京广告人书局”的牌子和40万集资款一同还给了邮政广告公司。书店脱掉了“集体”的帽子,开始走自己的路。

  “我喜欢新东西,做过很多超前的事,不过我坚信我的判断!”在经营书店的过程中,徐智明认为自己在追求一种理想的价值。“即使每年只卖出一本,只要是经典的著作,就一定会留在书店的书架上。”凭借这一理念,“龙之媒”成为了购选广告书籍的首选场所,同时也是广告书籍的邮购中心,并介入了出版发行。2006年,龙之媒又开始了对电子书和网络专业电子词典的新发掘。“现在正是顾客经济向服务经济过度的时候,‘龙之媒’已经开始从单纯考虑顾客对书籍的需求,拓展到对顾客订书形式和沟通方式。”

  从1978年末到现在,改革开放的政策开拓了一个发展速度令世界瞩目的中国。从1979年回到校园重拾书本到现在开拓网络专业广告电子书,电子词典,徐智明用不断的创新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开创了书店业的新领域。

  评述:

  徐智明,一个书生式的商人。从小喜爱阅读的他伴随着改革开放一同成长。他赶上了文革后期社会思想和文化生活空前繁荣的时期。压抑多年的意见和思想得到释放,周围充满了对社会发展的争论和个人价值的的探讨。大量的阅读使他对周围的生活有了自己想法和理想,一种强烈的求知欲和社会责任感催使他寻找一个支点。他的这种志向在北大找到了共鸣。

  社会发展未能给这一批人充足的机会。一大批“北大人”转战商场,在利润的博弈中,用不同的方式阐述着“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徐智明自言,自己是在生意中寻求一种理想的价值。在徐智明心中,虽然金钱和物质正在成为社会主流的价值观,但是他的书店不能跟着变,那样做是非常“可悲”的。书店是一份生意,更是一种理想,徐智明正是通过一本本精心挑选的书籍来实现他“影响别人”的愿望。  

(责任编辑:陈彦娇)

我要发布

用户:  匿名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狗拼音输入法,中文处理专家>>

新闻 网页 博客 音乐 图片 说吧  
央视质疑29岁市长 邓玉娇失踪 朝鲜军事演习 日本兵赎罪
石首网站被黑 篡改温总讲话 夏日减肥秘方 日本瘦脸法
宋美龄牛奶洗澡 中共卧底结局 慈禧不快乐 侵略中国报告



说 吧更多>>

徐智明 | 徐智

说 吧 排 行

茶 余 饭 后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