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曹开车,求一家的生计;大曹开车,成就自己的工作;小曹开车,赚取自己的利益。老曹、大曹和小曹,这祖孙一家子和车打了近30年的交道。如今,他们要开着车去西藏、去丽江……去看祖国最美的变化。
“先是朋友的微型,然后是儿子的夏利、孙子的捷达、最后是我的帕萨特……”私家车主曹立国在说起这四辆车的时候,表情愈发的洋洋得意。因为这四辆车跑出的,是他这辈子越跑越快活的生活轨迹……
| |
“微型” 为自己养家糊口
28年前,已步入中年的曹立国认为自己会一直踏踏实实地在国营单位里当个普通工人。“那时候我每个月的工资是固定的。活儿干得多挣不多,干少了也不会少。”这种状况一直维持到1985年,曹立国的一个“发小儿”找到他说想和他做买卖,从此彻底改变了他的生活轨迹。他至今还记得朋友劝他时说的话:“只有出来自己干,咱才更有出路。”
朋友找曹立国合伙的原因不仅仅是因为他能吃苦。“他有门路搞到一辆二手车,形状类似现在的微型小货车。但是他不会开车,而我会。”曹立国回忆说,尽管那辆车是朋友的,而且用今天的工艺来看,车的各种性能都还不怎么样,但大大缓解了出门运货的压力,“这辆车当年等于赚钱的工具,全家人吃饭的问题都靠它解决了。”
| |
“夏利” 儿子的谋生路
1989年,曹立国的儿子曹洋高中毕业后,一时没找到合适的工作。“愁了一阵子,我一拍他屁股,告诉他,‘小子,和爹学车’。”原来,曹立国看到当年的出租车刚刚兴起,便决定投资买辆夏利让儿子开出租车。
“一是没有风吹雨打;二是开了几年车,自己也懂技术,小毛病自己可以琢磨着修好;三是出租车在城市里跑,比较安全。”曹洋告诉记者,尤其到了1992年以后,经济发展势头迅猛,自己的收入也跟着“噌噌”增加。“那时候人们都有钱了,都想过好日子,出门也舍得打车。车轮子越转越快,我家的日子也是越过越带劲儿!”
| |
“捷达” 让孙子在享受中赚钱
1994年,口袋日渐殷实的曹洋,决定像父亲当年给自己买车那样,也给自己的儿子买一辆车作为新婚礼物。“是一辆捷达车,那车当年贵着呢。除了做结婚礼物,也是让他当出租车用。当年连车带营运牌照,大概花了十六七万元。”
“外形好,底盘高,扎实耐用。”这是曹家祖孙三代对捷达的评价。在此后11年时间里,这辆车平时作为出租车,每逢节假日,就成为全家到近郊旅游的休闲车。“路上除了儿子和孙子轮流开,我也偶尔上手摸摸方向盘。”曹立国说,儿孙都说他应该在后排座位上稳稳当当地享福,不应该非要当司机。“那不一样,开了一辈子的车,这个时候才叫享福。”
| |
“帕萨特” 带领自己享受生活
曹立国所说的“这个时候”,就是一个老司机能开着属于自己的车,而车轮子跑的不再是生计,而是消遣。“过去买车首先想到的是怎么赚钱,怎样谋生,但越往后赚钱越不是‘第一需求’,追求的是心情愉悦和生活品质,享受的因素更多些。”
2007年,已经66岁的曹立国,得到了儿孙合送的一份生日礼物——一辆自动挡的帕萨特汽车。开惯了手动挡车的曹立国起初还真有些不习惯,不过,到目前为止,他用车载着老伴上了京城、游了丽江。
本报记者 王靖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