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人:北京网通企业形象中心主任 李立涛
电信学校最初只设线路班和机务班,我1978年考进这里,在机务班学习。那时,北京市的电信水平和实际需要差距很大,据了解,有2000户副部级的领导想装电话装不上。
1982年,我刚参加工作不久,还是一名机务员,主要在一线负责电话安装等工作。北京市当时的固定电话用户也就八九万左右。不仅电话少,而且还不好打。好不容易找到一部电话,打哪儿还都不通。那时遇到这样一件事,北京日报社美术编辑、漫画家李滨声发表了一幅漫画,叫《愚公新课》,批评当时的46局电话不好打。漫画的内容是愚公在打电话,身后依次排着他的儿子、孙子、重孙子。愚公说,46局再难通也不要紧,反正我死了还有我儿子,儿子死了还有我孙子……这幅漫画对我们邮电职工影响很大,记得当时我的领导就把这幅漫画从报纸上剪下来,压在办公桌的玻璃板下面。打电话难的问题不解决,我们邮电职工没法面对北京的老百姓了。
为了加速电信行业的发展,政府提供了很多优惠政策,同时提出明确要求,要从邮电行业落后于国民经济发展水平,逐步实现邮电行业适度超越国民经济发展水平。这是一个艰巨的任务,在资金、技术、人员严重不足的情况下,我们要用十几年时间走完发达国家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所走过的路。我的前辈和同事们付出了极大的努力,加班加点铺线路装电话,很多职工都累病了。不过,我们邮电职工的付出终于换来了北京电信业的发展。
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北京城区家用电话覆盖率超过了50%,电话号码也升到8位了。漫画家李滨声也在《愚公新课》发表15年之后,推出了第二幅漫画,《愚公新课》续篇,反映电话进入了愚公家里,打电话方便了,一家人高高兴兴地在打电话。这幅漫画肯定了我们的工作,十几年时间里所取得的成绩让老百姓基本满意了,我们也感到很欣慰。
后来,电信行业又开始了一次技术革新,就是互联网通信。北京又成为全国最早使用互联网的城市。李滨声先生随之推出了他的第三幅作品,愚公一家电话、手机全齐了,愚公还在上网。
这三幅漫画基本概括了北京电信发展的三个阶段,我进入电信行业已经30年,切身感受到了这三个阶段电信业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已经从电信小国变成了电信大国,今后还要向电信强国迈进。
|